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2011-08-27 字数2942字 点击: 次
劳模先进事迹材料
偏远的小山村建起了全市最大的设施葡萄延后栽培基地,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说起这些变化,甘肃省高台县新坝乡暖泉村的村民们无不称赞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盛作新。
“盛书记为了大伙尽快致富磨破了嘴,跑细了腿,要不是他作决策、争资金、跑项目,我们村也建不了这么多的温室。”正在温室里侍弄葡萄苗的暖泉村村民杨作祥感叹地说,“我的这两座温室今年就能挂果,预计收入一万元不成问题,以后收入会逐年增加,温室确实是我们山区群众的‘聚宝盆’。”
可在过去,地处祁连山脚下、海拔2300多米的暖泉村,满眼戈壁滩,鸟无歇脚枝,人无隔夜粮。是个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穷村,村民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土生土长的盛作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从1993年担任村干部以来,就决心要改变这种落后面貌。
暖泉村穷,穷在缺水。全村1240口人,600多头大牲畜,2700多亩耕地仅靠大河峡水库的十几万方水维持。在这里,说水贵如油,一点也不过分。因为缺水,这里畜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制约,肥沃的土地上也只能种些经济效益不高的粮食作物。解决缺水问题成了盛作新和村党支部一班人日思夜想的事。
盛作新虽然是个虎背熊腰、敦厚实诚的山里汉子,但头脑灵活、能说会道。2007年,他听说省、市将实施一批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立刻意识到,一个千载难逢,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他跑到县里找县政府,找有关部门,向他们摆困难、讲实情,谈计划、话发展,软磨硬泡硬是将大河峡水库加固工程立上了项。工程完成后,水库库容在原来18万方的基础上增加了3倍多。盛作新还没来得及在多年梦醒实现的喜悦中陶醉一下,又马不停蹄地争取资金7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蓄水塘坝,组织群众架设引水管道8.4公里,完成了小暖泉人畜引水工程,将昔日闲滩漫流的山泉水引到了田间地头。
干旱山区有了水,过山山生金,过滩滩淌银。玉米制种、商品番茄等高效经济作物纷纷在这里落户,连娇艳的制种花卉也在这方高原净土上“安家落户”。个别村民靠山用山,在高寒山区养起了马鹿,收入不菲;村民车天佑借水生财,在塘坝里搞起了全县首个冷水鱼养殖基地,财源滚滚。全村各类养殖大户达到125户,成了名副其实的养殖专业村。7.5公里通村土路变成了柏油路,群众也吃上了自来水。全村经济发展风生水起,群众生活逐渐殷实,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综合实力跃居全乡前列。然而,最值得村民自豪的还不仅这些,而是盛作新的另一个大手笔。
2008年,盛作新开始思考怎样高效利用那股深山引来的珍贵泉水。通过考察论证,最终着笔在科技含量较高的设施葡萄延后栽培上。一年都走不了几趟县城的山里人不知道延后栽培是咋回事。盛作新和其他村干部就不厌其烦地给村民讲,告诉村民就是应用科学技术人为延迟葡萄发芽时间,让它秋天结果,春节期间上市,卖个好价钱。事情听起来新鲜诱人,但高额的前期投资,严格的技术要求,还是让村民们望而却步。盛作新一边苦口婆心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一边积极争取市、县优惠政策,同时,自己和其他村干部带头建造日光温室。渴求致富的村民最终相信了盛作新,全村当年就在荒滩上建起连片日光温室150座。2009年又建起200座,先期建成的150座温室葡萄今年就能挂果。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市最大的设施葡萄延后栽培基地,实现了“戈壁变绿洲,荒漠变良田”的目标。既充分利用了丰富的戈壁荒漠资源,又从根本上破解了水、地双缺的难题,探索出了在不占用土地的情况下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生产效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新路子。
今年4月份,盛作新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但他没有在这耀眼的光环下止步不前。他计划今年再建日光温室100座,投资100万元建设冷藏库一座,变山区气候冷凉这一劣势为优势,把本村设施葡萄做成独具特色的品牌,为村民们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本文源自一枝笔写作,地址:https://www.sdyizhibi.com/wm/gwcl/sjcl/0G51254R016.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