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2011-12-12 字数4218字 点击: 次
当您来到二堡镇二堡村,只要提起“丫头”这个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管你敲开哪一家农户的大门,只要你问起关于“丫头”的事,主人都会随口说出一大堆关于她的感人事迹。“丫头”到底是谁?她就是扎根在农村医疗战线上、默默无闻在乡村医务室奉献42年、深受少数民族群众爱戴的“白求恩”式的好大夫——刘玉莲。
说是“丫头”,其实她已年过半百,“丫头”是维吾尔族村民对刘玉莲的爱称。初见刘玉莲,一身干净整洁的白大褂,一口地道的“本土”维语,使你很难相信她是一名汉族医生。说起“丫头”,在这名字的背后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那是40年前的一天,刘玉莲巡诊来到了玉素甫·买买提老人家里,了解到玉素甫老人由于身患甲状腺肿大和支气管哮喘,已经在床上躺了好几天,她便主动提出要给老人看病,老人看了看她只是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后来才知道老人是因为家庭贫困、没有钱看病。看到老人痛苦的表情,刘玉莲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回到家和家人商量后,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经过了两个多月精心治疗,玉素甫老人的病情慢慢好转,还可以下地干些农活了。老人感动地说:“你真是一个好丫头,你比我的亲女儿还亲啊!从此“丫头”这个名字在二堡村一传十,十传百地叫开了,而且一叫就是42年。
44年的风雨历程,充满着艰辛,尤其是在民族群众占到98%以上的二堡村,一个汉族女同志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起初行医时,语言沟通成了她工作上的最大障碍,仅靠手势比划,闹出了不少笑话,也耽误了给病人看病的时间。刘玉莲为了尽快学会维语,每天除了给病人看病外,就是跟维吾尔族老乡学习维语,经过不断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刘玉莲不但掌握了维语的读和写,而且还可以用流利的维语和乡亲们进行交流、宣传卫生知识。由于刘玉莲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热情服务,找她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她没有因此抬高医药费用。刘玉莲仅靠每月300多元的工资和十来亩土地维持着家庭的生活,她默默地在这个维吾尔族村庄里服务着,43年如一日,在她行医治病的过程中,经常为困难患者垫付医药费,多年以来,累计垫付的药费已达3.5万元。
1986年4月1日晚上十二点,刘玉莲一家人正在休息,只听门外传来急切的呼喊声,刘玉莲听到后,便赶紧穿好衣服,开门一看是毛沙·尼牙孜,只听他慌慌张张地说,他妻子肚子疼的很厉害,让刘玉莲赶快去看一看。她迅速步行赶到一公里以外的卫生所取了必备的药具,气喘吁吁的来到毛沙·尼牙孜的家里,她妻子是一位严重贫血的孕妇。刘玉莲认真地给毛沙·尼牙孜的妻子检查了血压、脉搏、胎心及宫缩情况后,告诉他们要赶快送到医院分娩,但他们说什么都不肯去医院,时间不等人,在这个节骨眼上,刘玉莲没有退缩。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胎儿终于顺利的生了下来,为了确保产妇的安全她一直守护到凌晨5点钟,确认没有危险时,才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而这时毛沙·尼牙孜一家人已是泪流满面、哽咽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刘玉莲走在回家的路上,她还在惦记着这一家人,恰在这时候突然从漆黑的路边窜出一条狗,将她扑翻在地,她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呆了,她强忍着泪水简单将伤口处理了一下,艰难的、一瘸一拐往家中走去。
本文源自一枝笔写作,地址:https://www.sdyizhibi.com/wm/gwcl/sjcl/0G51254R016.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