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高原训练
在高原环境下,大气压力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下降,使得单位体积中的氧减少。在这种环境中进行训练,给运动员额外的增加了负荷。原民主德国游泳运动员曾多次采用高原训练,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自80年代以后,我国游泳教练员、运动员也多次进行了高原训练,科研人员对进行高原训练对游泳选手的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的影响也做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高原训练可视为一种承受高乳酸的训练,在同样游速、距离条件下,高原训练的血乳酸值明显高于平原,但是这种增高,可以逐周逐次的下降;承受高原强度训练的适宜高度为1890米;高原训练提高了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效率;高原训练的超量恢复,从乳酸—速度曲线右移,心血管功能的改善,血红蛋白的回升,提示为运动成绩提高的物质基础,反之亦然。
但是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发现高原训练有时也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高原环境给运动员在完成训练时带来很大的生理、心理上的负荷,训练的强度也很难提高。因此,目前有许多运动专家建议采用高养低训的方式进行训练。即采用特殊的装置模拟高原环境,如高压氧仓,使运动员在高原环境下生活,在平原环境下训练。国外有运动员进行了这样的训练,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3.用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确定训练的强度
能量代谢理论提示了不同负荷强度运动时机体内部能量系统功能的规律与特点。人体运动时肌肉作功的直接能源是体内的磷酸原系统。人体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可分为两个基本过程,即无氧和有氧代谢过程。无氧代谢过程包括两个供能系统,既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系统。有氧代谢过程是由ATP开始的,以有氧系统供能为主。不同距离的项目其参与能量代谢的供能系统是不同的。因此,在发展运动员某一专项能力时,依据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来提高运动员的相应供能系统的代谢能力、输出功率和身体对能量的利用效率,是非常有效的。
根据能量代谢理论,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世界许多游泳强国都指定了能量分类表,将训练手段用能量代谢的观点划分强度,作为训练时的参考。
2.4恢复成为训练的一部分
尽管目前的研究对于疲劳产生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但随着人们对于疲劳机制的深入研究,恢复的重要性被广大教练员所认识。要保证运动员能够承受训练负荷、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避免产生过渡疲劳,就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采用合理的训练负荷并积极采用有效的恢复措施,才能保证运动员完成训练任务。因此,在当今的游泳训练中,恢复已成为训练的一部分,在训练中恢复训练已成为专门的练习被安排。在游泳训练后常用的恢复手段主要有水疗、按摩、药物等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此外,也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营养等手段加速机体的恢复。
2.5对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发训练更为细化
在现代游泳训练中除了采用以能量训练为基础的练习手段以外,对运动员的专项能力的发展是比较细化的。这主要表现在在训练中首先要清楚所选择的运动项目的供能特点(三种供能系统),各功能系统的发展情况。例如,在100米自由泳比赛中,可以分为3个部分,出发阶段、途中游阶段、冲刺阶段。每一阶段都是以不同的供能系统来为机体供能。了解这些情况对于正确的理解生理系统的发展和游泳训练的关系。其次,在训练中应根据专项的特点来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以100米自由泳比赛为例,出发阶段主要是依靠运动员的速度能力,而途中游阶段主要依靠运动员的无氧耐力能力,冲刺阶段主要是依靠运动员的乳酸耐受力以及运动员的技术稳定性。根据100米的专项特点,可以设计专门的练习来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
2.6多周期、小周期训练的运用
高水平的运动员往往采用多周期的训练划分。这主要同运动员的不同训练阶段的训练方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年龄组时,训练多余比赛,而在某一阶段训练和比赛并行,在某一阶段比赛多余训练,在某一阶段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也需要较长时间的比赛。这些变化主要是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较多的比赛对于运动员的训练提出了较新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训练与比赛之间的关系,以及比赛之间的训练的安排及恢复问题。高水平的运动员常采用多周期、小周期的训练方式;将非重大比赛纳入到训练的系统中,成为训练的一部分,即所谓“以赛代练”。
频繁的比赛和运动员能力的提高之间的关系还并没有完全清楚的理论解释,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运动员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训练效果。合理的安排训练和比赛,充分的利用比赛是现代游泳训练的主要发展方向。在频繁的比赛之间,许多高水平选手在训练中常常安排多个连续的3—4天小周期的训练,这主要是便于教练员对运动员身体情况、训练情况的掌握,便于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这道理解释起来就像在拍皮球,每拍一下都更用力,使球越弹越高,最后有一个大的飞跃。当然,这种解释是对事物现象的描述,而更深刻的机理的变化,我们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的。但比赛的重要性是不可置疑的。比赛的概念应当是包含了训练比赛和各种小比赛及大赛。在训练中还可以使用接近比赛形式的练习来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
2.7运动成绩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人体生物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在游泳训练中引入了能量代谢理论后,训练负荷的方向性就更加明确,而依照这一理论制定的训练手段也更为科学。美国SPEEDO公司制造的泳衣“快速皮肤”是依照鲨鱼皮的原理制造的,其中也包含了仿生学、工业设计、人体工程学、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据报道,此种泳衣可使运动员的成绩提高1%—3%。在胜负以1%S决定的今天,这是十分可观的。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将在2000年奥运会穿此种泳衣进行比赛。合理有效的恢复是现代游泳训练的主要组成部分,恢复手段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靠生物科学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基因技术的发展,可以制造出更新的药品,可以通过基因技术加快运动员机体的恢复速度。这些都表明运动员的成绩已经越来越同相关学科的科技发展水平紧密联系。
3结论
3.1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为:1)强调运动员的技术有利于减少阻力;2)重视技术的效果,保持合理的划频与划幅;3)重视“核心力量”的训练及身体协调用力在技术中的运用。
3.2现代游泳训练的主要特点是:1)重视训练量与强度的合理结合;2)高原训练和在特殊环境下的训练在游泳训练中的应用;3)用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确定训练的强度,使训练负荷更为精确;4)运动员的恢复越来越被教练员和运动员所认识,已成为游泳训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运动员专项能力的训练更为细化;6)由于比赛的增多,许多运动员开始采用多周期以及3—4天形式的小周期训练,并取得良好的效果;7)运动成绩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