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丧失经济利益上的“双赢”校企双方对合作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入,对合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因而联系不够紧密,信息交流不够通畅及时,往往造成职校获取科研课题机会减少,而企业急需的设备改造、技改项目又缺乏攻关力量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结果双方错失发展机会,损失应得的经济收益另外,在科研开发合作中双方责任不清,权利不明,在研发成功后对利益分成,技术转让,专利权费等问题产生经济纠纷,最终造成合作双方不欢而散,失掉了共享利益、共同发展的“双赢”机会。
企业缺乏大局观念,抑制学校和自身的经济增长相对多的企业缺乏大局观念,常常局限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拿出最新技术和设备给学校以改进教学,企业担心技术外泄或学校培养出高技能人才成为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致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技能总是滞后于社会需求,学校也就不能反向助推企业进步、为企业增添经济效益出力。
三、以双赢为目标的产学结合的措施在产学结合过程中,校企双方应得量化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产学结合的经济价值。那么如何能够在产学结合模式下,优势互补,使校企双方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技术、设备、市场、信息、人才等优势,为各自获得最大经济利益,产生出最优成本—效益呢,立法为产学结合的长效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通过政策制度,立法制定优惠的经费、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保证校企双方合作中的收入享受到国家法律的优惠政策,为确保产学结合的长效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通过对校企科研、生产过程中资金的投入,收入减免,保证校企合作及时将短平快、实用技术应用在生产、生活领域,扶持企业快速成长,使职业院校和企业得到迅速长足的发展壮大。例如参鉴德国模式,为参与职校教科研的企业提供减免税等优惠税收政策,鼓励学校自办产业,接收学生实习和提供学生就业岗位的企业国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扶持中小企业免费接收职校生实习就业,为职校服务产业所做的科研教学活动投入奖励基金等。
建立产学合作协调机构,为产学合(本文转载自
www.yzbxz.com 一枝笔写作网)作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建立产学合作协调机构,为产学合作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产学合作协调机构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与职业院校科研教学统筹机构,扮演好“经济红娘”,解决好职业院校和产业之间利益分配困境,确立好利益分配制度,构建“政府引领,双元参与,合同执行、成本分担”的共同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利互惠,长期共同发展。
加强政策舆论引导加强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将产学结合模式作为提升工人技术等级、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振兴国家产业的战略任务使校企树立产学合作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并促使双方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建立产学结合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制度建立产学结合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制度,使校企双方通过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引进使用,了解到校企合作对办学效益和生产效益的积极意义,认识到校企结合的科研模式为双方成本—效益的改善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通过产学结合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努力探索践行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力争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工送往职业院校深造,企业接纳学生实习,优先获得高素质人才成本,所花成本低微,减少自己培训费用,获得较廉价劳动力和临时工作人员,提升了人力资源,使企业有能力生产出高质量产品,企业因此获得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力资源。
通过“合约”,企业或委托科研,或派出工程师、技术人员与职业院校教师合作开发新产品,参与学校教学、科研活动,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推进企业技术革新,节约出更多资金,企业优先获得学校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实现技术进步,移植创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将其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企业拥有企业新产品使用权、专利转化权.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