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样化文化的能力不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趋势的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各种腐朽、落后思潮纷纷涌现。而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西方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也不断涌入。这对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构成极大冲击,使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思想文化基础削弱。原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而处于被边缘化状态,主流文化与各种不健康的亚文化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越发激烈。当前,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无法有效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潮和文化,这就造成公民对国家的忠诚感和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减弱,社会文化整合难度进一步加大。
3.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单一,发展动力不足。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各级党政机关、教育部门、科研院所和各种主流媒体,实施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强势宣传和直接教育。在传统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忽视了各种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以及普通民众学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说,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主体比较单一,而且采取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力量作用单向化。对这种模式的过度依赖导致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浓重的行政化色彩,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学院派作风严重,针对性不足、缺乏时代特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渗透力不足,而且缺乏有效而又持(本文转载自
www.yzbxz.com 一枝笔写作网)久的发展动力。
4.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赤字“严重。我国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中国的文化产业还而对着发达国家文化输入的严峻挑战。我国文化的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存在相当程度的”文化赤字“现象。2004年的中国行业发展报告指出,我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口总额220力一美元,进口总额2136力一美元,逆差近10倍;全国图15、报纸、期刊累计出口总额2546力一美元,进口总额1.6亿美元,逆差为6倍。2006年,我国图书进口与出口版权贸易的比例为6:1,与美英之间的进出口比例则高达20:1左右,大部分版权出口地都是东南亚国家。这些数据说明,在文化交往中,境外文化产品像’洪流”一样大量地涌入我国文化市场,而我国流向域外的文化产品却像涓涓的小溪。
5.文化资源开发不当,文化传播力不强。当前我国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还不尽合理,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规划。忽视前期调研、论证和方案设计,使资源的整体优势、核心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
一是盲目开发。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开发、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也Jl二非所有的开发都能实现预期。二是粗放开发。山于对文化资源总体价值缺乏宏观深刻的把握,一些地方仓促上马,低水平开发。四是无序开发。当前,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短期行为、中一边行为和随心所欲的做法相当程度地存在着。文化传播力不强阻碍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8]
就目前来看,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手段、方式、内容等都存在很大问题和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力和影响力。
6.缺少中西文化的“摆渡者”,中国文化难以走向世界。仅仅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产品、更新文化传播方式还不够,要使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海外,还必须有好的文化“摆渡者”。目前国内缺少国际文化传播方面的专业人才作为中西文化的“摆渡者”,这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障碍。中西文语言差距太大,没有一大批好翻译是绝对不行的。语言作为文化“摆渡”的工具,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国家有必要培养一批对中外文化都有较深造诣的语言专家,来从事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培养优秀的文化人才需要战略眼光,更需要时间,而当前我国社会浮躁之风太盛,甘于寂寞、具有十年磨一剑毅力的文化工作者委实不多。
三、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事关我国的综合国力,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着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1.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一种文化维持自身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前提。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胡锦涛同志2006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在党的十七大上,他强调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1]文化创新,首先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更新,就难以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快速发展。推进文化观念创新主要是树立和更新文化创新观、文化权益观、文化安全观、文化产业观、文化人才观等等。其次,要推进文化体制创新。体制机制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不断增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三,要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要通过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使我国文化产品既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既生产“阳春白雪”,又生产“下里巴人”,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需求。要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讲坛、小品、电视剧、各种娱乐节目以及其他群众性活动将先进文化渗透其中,弘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主旋律。第四,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要不断拓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大众化传播体系。坚持运用电视、电影、广播、书刊、网络等多种有效载体将文化价值观形象化、具体化、艺术化、多媒体化。
2.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概念强调文化创造财富和文化增加价值,既重视文化的市场化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又重视市场文化化的趋势,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和大力发展“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或创意产业。为此,首先,要制定和实施适应新形势的文化产业政策,根据新形势、针对新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对策。新的文化产业政策要遵循“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内外并举。其次,要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培育这样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是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为此,应着重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或潜力大的文化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走出去”,充分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应成为“主力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广大民营文化企业应成为“生力军”,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第三,要加强高端人才培养。丰富的人才储备是文化产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应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机制创新,完善人才使用、竞争和激励机制,吸引和挖掘优秀人才,使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