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企业推行清洁生产
从21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世界各国开始推行清洁生产。2002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陕西、辽宁等省以及沈阳等城市制订了地方清洁生产政策和法规。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数百种产品获得环境标志。清洁生产着眼于污染预防及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及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料和能源的消耗,使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降到最低。
(三)区域生态系统内废弃物的相互交换
在工业集中区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通过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生态工业园区。最典型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区,他们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4个厂为核心,企业之间通过贸易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原料,建立起了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不仅降低了治污费用,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发展其它新型资源节约型产业
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环境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发展环境产业,加强撊废斪酆侠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根据美国全国物质循环利用联合会公布的数字,全美共有5.6万家公私企业涉及废物的回收利用行业,为美国人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的毛销售额高达1360亿美元,为员工支付的薪水高达370亿美元。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
三、技术经济制约是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难点
(一)推动资源节约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从1990年到2001年10年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从1.18亿吨到2.35亿吨),天然气增长92%(从114亿立方米到277亿立方米),钢增长143%(从0.67亿吨到1.63亿吨),铜增长189%(从72.9万吨到211万吨),铝增长380%(从72.4万吨到354.5万吨)、锌增长311%(从36.9万吨到152.3万吨)。有人算过,按目前的科技水平,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有12个地球的资源来支撑。因此,我们必须探索新的、可持续的生态科技之路。只有通过把迄今为止的工业经济单向发展模式,改造成为拟生态的循环经济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从技术和经济上解决循环经济的可行性成为关键。
(二)政府的法规制度建设建议
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新型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推行绿色核算、开发绿色技术等措施来推动。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规制度。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在取得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初步实践基础上,必须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可以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制定《国家绿色消费法》和《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法》等法律。
建立绿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建立循环经济,关键之一就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都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绿色的企业、政府、审计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的方法。
建议采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EDP)概念。EDP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之值。
开发、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绿色技术体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陈建辉,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N],经济日报2004-05-22(3)。
[2]苏琳,树立新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N],经济日报2003-11-12(2)。
[3]钱易,循环经济开拓可持续发展之路[N],经济日报2004-01-15(11)。
[4][美]汤姆,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竞聘上岗演讲稿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