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的语言,还必须注意把握分寸。比如,在报告文学中可以形容一个人的俊美姣好,但不能把人写得“赛过天仙”。因为“过度夸张,在被写人物的生活环境里,也会引起人们对其他情节真实性的怀疑。”报告文学的优美语言,当以信实为前提,不可铅华虚浮。须知,真实乃是报告文学特殊的美的要素。
2、语言的表现力
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特征,规定了它的语言必须有高信度。而它的文学性的特征,则要求它的语言还当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报告文学语言的文学色彩,我们认为主要应体现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运用上。这一点是它借鉴小说等语言特长的结果。看重语言的表现力,这是中国小说美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叶朗在评说金圣叹小说批评观时有言:“同语言的准确性相联系,有一个语言的表现力的问题。金圣叹认为,小说语言的准确性,并不能依靠堆砌大量的华丽词藻,相反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把对象的本质和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作者寻找、选择和提炼最有表现力的词句。”这种“把对象的本质和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来”的“经济语言”,也正是报告文学作者所追求的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从这一点来说,报告文学和小说对其语言有同样的要求。
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但两者的生成却有着质的差别。表现力强的小说语言主要依靠作者对生活语言的加工提炼。而有表现力的报告文学语言则有赖于作者对生活语言的艺术选择。前者可以虚构,后者当求信实。有经验的作者能从万千的生活语言中,披沙沥金,选择出最能真实地再现写作本体特性的品格。
报告文学表现的主体大多为人。因此,它的语言表现力主要地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独特个性的艺术化的再现上。它要求作者从人物许许多多的原始语言素材中,筛选出最能烛照人物深层品格的有亮度的语言。
要增强叙述语言的表现力,并适应新的欣赏主体的审美需求,作者应注意求取报告文学语言的大容量。“在一般情况下,一定的字、句只能表现一定的生活内容和思想内容,其直接含义是有限的。但是经过作家的熔铸提炼,这一定的字、句,却可以超出这些字句本身的直接含义,包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从而扩大了语言的容量”。
3、语言的情味
国际报告文学最重要的实践者和理论建设者之一的基希认为,报告文学作家应当具备三项必备的条件,
儿童报告文学这就是,第一,严格地忠实于事实;第二,强烈的社会感情;第三,对被压迫大众密切的联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由此产生的强烈的社会感情是报告文学作家必不可少的素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总是禀有这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他们易激动,易亢奋,也易情不自禁。正因为这样,我们阅读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便可感觉作品中浓情溢外,或热烈地讴歌,或愤懑地鞭挞,或深沉地忧思,其情足以叩人心弦,动人心魄。可以这样说,感情的强烈直露是报告文学的一大特色,也是报告文学深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目前,有些作者偏求思辨理念,弄得人物渐次,情节淡化,情感也庶几荡然无存了。这样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报告文学抒情性的特征,
著名报告文学在它的语言运用上得到最直观的显现。它的语言特别有抒情色彩,词句间浸润着情的液汁。
4、语言的力度
艺术作品贵有哲理品格。而这种哲理品格因文种不同,表现形态也有异。诗贵含蓄,小说的“倾向”主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体现,而报告文学则有别于诗歌、小说。它在观照现实,透视人物事件内层时,作者可以直接表示自己对生活的评判,表达自己的见识,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政论色彩。鲜明的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一大特征。这一特征在语言表达上的显现,就是在行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性的文字。但这种议论,
纪实报告文学异乎政论文偏重抽象思辩,而是一种具形蘸情的文学语言。
报告文学的政论语言,一般文字都较简省,但意蕴深邃,精警透辟,启人三思。好的政论语言并不就事论事,它涵盖广大,进掘纵深,常能从具体中辐射出普遍,从局部中洞察出整体,通过对人生。对事件内在意蕴的整体性的开发,启发读者思考,提高读者对生活的评判能力。这种语言表现出一种大当量的力度。而这力度又体现为穿透力--深度和浸润力--广度。具有力度的语言,深刻尖锐,言人之所未言,道人之所不敢道。
以上就是
报告文学格式请参考。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