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报道
新闻特写报道有关内容如下:
新闻特写,就是用特写的手法来反映新闻事件。它以描写为主要手段,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截面”或细节,通过多种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新闻特写这种体裁,据考证,在我国发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见《新闻与成才》1988年第5期吴鸿业的《繁荣中国式的新闻特写》一文)。1963年,《人民日报》编辑部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上,新闻人物特写曾主张用“报告文学”的概念来代替“特写”“文艺性通讯”“文艺性速写”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段时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报告文学一马当先。与此同时,通讯和特写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就新闻特写而言,它发挥现场新闻的优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性。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新闻特写以其镜头感、现场感、立体感强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见诸新闻媒体。特写作为一种新闻报道体裁,在新闻宣传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
新闻特写是从消息和通讯之间衍生出来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既有通讯、报告文学等体裁的特色,又有着它独自的特点。
新闻特写有如下特点:
镜头感。运用摄影或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表现方法,对所截取的新闻事实进行巧妙地“截取”和适当的“放大”,使作品具有较强的镜头感。
立体感。所谓的立体感,就是使“镜头化”新闻事实能给读者以更强的立体感和感染力。
现场感。这是新闻特写的一种较为突出的特点。
新闻特写的写法通过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取材,将记者的现场目击和感受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感受。
特定性。这是特写在取材方面体现出来的特点。特写的“特”,主要表现在强烈的瞬间性和现场感上。
新闻特写的特点还体现在分类上。新闻特写的分类,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按照新闻特写的题材、写作方法,可分为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工作特写、场面特写、景物特写、旅游特写等。从新闻特写所体现的新闻价值着眼,可分为新闻性特写、趣味性特写、实用性特写等几类。
范文1
“公交先进”师徒盛会喜相逢
央视国际消息(新闻联播):昨天晚上,十六大北京代表李素丽的房间里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同是来自公交战线的上海代表马卫星和重庆代表汪霞不约而同地来到北京代表团驻地,拜访李素丽这位全国公交战线闻名的先进人物,共同交流出席党代会的感受,切磋在公交战线服务的体会。
27岁的马卫星在上海申新巴士有限公司49车队工作,1997年入党。
新闻特写镜头28岁的汪霞在重庆第一公交公司122路车队工作,1998年入党。俩人都是第一次参加党代会,都拜李素丽为师。
李素丽在全国公交系统有上百个徒弟,可谓“桃李满天下”。面对两个年轻的徒弟,她语重心长地说:她从事公交事业20多年,最深刻的体会有两点:一是做事要用心,只要用心钻研,用心去做,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二是要重视学习,要脚踏实地地学习理论、学习政治、学习文化业务知识,掌握实实在在的本领。
“只有你学习的东西多了,思想丰富了,你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中更好地为广大乘客服务。”
夜色澜姗,师徒三人相约,
广播新闻特写盛会之后,一起到李素丽所在的公交公司再次实地学习交流。
范文2
杨利伟、纳尔逊、奥尔德林这三名中美不同年代的航天员在华盛顿喜相逢,畅谈遨游太空感想,共话中美航天交流。
杨利伟对纳尔逊说:“我在太空中非常感动的是看到了美丽的地球,更深切地感受到地球是孕育我们生命的摇篮,因此我对我的儿子和家人说:‘我看到我们美丽的家’,由此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没有理由不珍惜爱护我们的地球,不珍惜我们的生活和共同创造的家。”
两人正轻松地聊着,纳尔逊给了杨利伟“一个惊喜”:美国一九六九年乘“阿波罗”号登月的两位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正好来拜访纳尔逊,提前邂逅杨利伟,两人本来约定在今晚相会。
于是三位宇航员在纳尔逊的办公室里展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旅行”。
运动会新闻特写纳尔逊领着杨利伟观看他收藏的一幅幅与航天有关的照片和图画。
在美国宇航员登陆地球的图画前,纳尔逊指着奥尔德林说:“这位可能是他吧。”;奥尔德林谦虚地推让:“应该是阿姆斯特朗吧”;杨利伟说:“您也是最早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之一,是我们宇航界的先驱。”
在一张多位美国宇航员合影的照片前,纳尔逊又给了杨利伟“一个惊喜”,他指着一位亚洲面孔的宇航员说:“他叫富兰克林·陈,是美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华裔,他曾七次进入太空飞行。”
在一幅从太空拍摄的佛罗里达半岛的巨幅照片前,纳尔逊指着壮观的照片,告诉杨利伟,他祖父的祖父是从丹麦移民来的,登陆美国的海港就在佛罗里达半岛的西北角。纳尔逊的家乡就在距离佛罗里达卡纳维拉尔角宇航发射中心五十多公里的地方。杨利伟感叹道:“您是一个环保主义者。我们都在太空看到了美丽的家园,因此我们更加爱护美丽的家园。”
杨利伟此次是应纳尔逊的邀请前来华盛顿访问的。
新闻特写写作技巧纳尔逊曾在一九八六年进入太空飞行六天。去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神舟五号”的第二天,纳尔逊就向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发去贺电,并向杨利伟发出了访美邀请。
杨利伟尊称纳尔逊为航天界的前辈,现在又是卓有远见的政治家,致力于中美友好关系,特别是为推进双方在航天领域的交流起很大的作用。
陪同杨利伟拜访纳尔逊的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说:“非常高兴看到三位宇航员今天在一起聚会。杨利伟来访是中美在航天领域合作的重要象征,邀请他来访也是参议员先生新的创举。相信在参议员和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在各个领域,包括太空领域的合作会取得显著的进展。”
纳尔逊点头称是,他似乎壮心不已:“我非常希望能去火星,希望能与中国的宇航员一起去”。奥尔德林插话说:“还是来点更现实的吧,今年八月要在墨西哥举行世界宇航员的会议,你们都去参加吧。”纳尔逊说:“八月我要去北京,到时希望还能见到您,
新闻特写:点点灯光带去希望杨先生。”杨利伟答:“希望再次见到您。”完(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