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我党执政的工作方针,是我们老革命前辈在常年实践中为我们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党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才能作出正确决策!
一是要始终坚持宗旨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一切工作和事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所以我们大学生村官一定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气力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真正做到饱含爱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职、善谋惠民之策、勤办利民之事。
二是要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合力而为。力戒心浮气躁和好高骛远,做到不搞盲目攀比和虚报浮夸,不搞主观臆断、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三是要坚决常敲廉政警钟。首先要认清反腐倡廉形势。要认识到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和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显著。不能认识到反腐败的形势必然会放任自流走上犯罪道路,其次要敬畏法纪法规。从披露的案例来看,近几年查处的干部中可以说不少人是法盲、纪盲。在违纪违法之后还自以为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只有敬畏法纪法规,在法纪法规面前怀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心态,才不敢私欲膨胀、为所欲为。
广大村官同志都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对外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内“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以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锻造队伍,真正使人民群众真心认可、热心支持、衷心拥护,又使党员干部思想受触动、作风有转变、工作上水平、能力获提升,做到仰不负党,俯不愧民。
重视群众的习惯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不能“两耳不闻窗外声”,置群众的习惯以不顾,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抛开群众的习惯开展工作。只有将群众的习惯作为工作的重要出发点,才能体现“亲民”,也才能“一步一步引下楼”,帮助群众逐渐改掉坏习惯。
要注重群众的生活习惯。我们注意到群众的有些生活习惯是在经济社会落后的社会环境下,群众利用智慧形成并长期保持下来的,这样的习惯是群众智慧的结晶,是群众创造性的表现。对于这样的习惯,我们要充分的尊重。比如,在农村地区还大量存在着的“赶集”的习惯,一般是5天一赶,有赶集的习惯,老百姓也就有乘赶集的日子到卫生室、卫生院买药,到村委会、乡政府开证明、办低保、转户口、办理身份证,到银行存取钱等习惯。有的群众来赶一回集不容易,要走几公里、几十公里的山路,一个来回就是一天,而如果村委会、乡政府也像城里的机关一样,周末休息,群众办事是不分工作日和周六、周末的,那么岂不是让群众白跑一趟。因此,在偏远的山区,特别是群众居住分散的一些山区,要充分注重诸如赶集一类的习惯,在改进工作作风上下功夫,让工作方式去适应群众习惯,而不要让群众来适应机关作风。
要注重群众的生产习惯。我们注意到在农村,老百姓一般农历比较清楚,几月初几老百姓烂熟于心,而对阳历的几月几号却不怎么了解,而我们部分干部对农历不精通。在与群众的交流中,不熟悉历法就容易与群众说不到一处,就会拉开与群众的距离,农历是一种群众的习惯性语言,也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要讲群众话,就必须在诸如农历、节令等上下一点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接地气。
要注重群众的民族习惯。我们注意到服饰、语言、风俗等民族习惯对于少数民族同胞来说有着群体认同的功能,在开展群众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并利用好群众的民族习惯。学一点、懂一点民族习惯,将会帮助我们获得群众的认同,减少与群众的隔阂,真正与群众“结亲”。
要注重帮助群众改变不良的习惯。我们注意到在群众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良的习惯,比如赌博、乱扔垃圾等,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多用心加以引导,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精神世界,找到不良习惯的“替代品”,最终实现帮助群众彻底地改变不良习惯。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