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2011-08-09 字数3197字 点击: 次
国庆节临近,电视中不时的在播放有关庆祝国庆的新闻报道。今天,中央电视台播出国庆献礼电影《建国大业》的拍摄花絮,采访了著名导演韩三平。韩导从事电影事业30年,对中国电影深有感触,韩导称:在90年代后期,中国电影市场非常低迷,电影院里放的都是外国大片,几乎找不到中国本土电影,中国老百姓对中国电影是敬而远之或者说是弃而远之。多年来,自己始终坚持拍摄反映中国老百姓生活的中国电影,令人欣慰的是,现在,人们对于电影的态度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回归电影院已成为一些青年人的生活时尚。
这则报道,让我想起了儿时看电影的一些事情。我小时候生长在农村,那时,人们的娱乐生活非常少,半导体广播几乎是最重要的娱乐工具,报纸也很少能看到,直到80年代初期,黑白电视机才慢慢的进入为数不多的中国家庭。平时一到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小山村一片寂静和漆黑,偶尔只能听见几声犬吠。一年中,除了春节,那就是在农闲时电影放映队来生产队放映电影是最热闹的了。一旦村中电线杆上的大喇叭响起,通知晚上大队部放电影时,整个小山村便沸腾起来,大人喊小孩叫,三口两口吃过晚饭便赶着去看电影。因为电影是露天的没有座位,所以大人们都会扛着一条板凳拽着小孩趁着天还未黑就去了,为了是抢一个有利地形。
农村那时候放电影,可没有现在这个条件,现在都叫什么影城、影剧院的。放映员在大队部的一片空地上,立上两个木杆子,再把白色的幕布往上一挂,支起放映机就OK了。随着天色渐暗,人们从各自的村庄成群结队的汇聚到放映场,场地上顿时热闹起来。孩子间的打闹声、父母焦急寻找孩子的叫喊声、“猫耳朵”、葵花子的叫卖声等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可一旦正式放映后,大家都在静静的观看,只能听见放映机走片的声音,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画面。那时放映的电影,以战斗片居多,象什么地道战、地雷战等等,很多影片现在大部分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
80年代中期,爸爸的单位在重大节日的时候就会给职工发电影票作为福利。记得,爸爸分到电影票后就会带我到鼓楼的曙光电影院看电影。那时电影票好像很紧张,电影院门口总是有人在“逗票”。那时在想,家里要是有人在电影院上班该有多好啊。现在想来,在那个年代有这个想法的肯定不只我一个。
80年代末,家由农村搬到了城郊,大院附近有一个解放军后勤部队。部队为了丰富官兵的文化生活,每周二都会放映一场电影。大概是体现军民渔水情吧,后勤部放电影时也向我们附近的居民免费开放。虽然也是露天电影,但好歹有水泥板的座位,不用再自带板凳了。那时放映的电影仍以革命题材为主,但慢慢的也有了一些武打片和生活故事片。虽然家家也都有了电视机,但不是每天晚上都有好看的电视连续剧的。不像今天,电视连续剧一晚播三集,而且天天播,那时,也就是周末才会播出两集,所以能看场电影仍然不失为一大乐趣。这其中的乐趣只有我们这些看电影的人才能体会的到。比如,偶尔由于部队军事需要,临时取消星期二晚上放映电影,而先去看电影的人到了放映场才得到通知,知道是白跑了一趟,很是沮丧,但为了戏弄一下不知情的人,折回来时,还没有去的人问其,今晚电影叫什么名字啊,便答:叫“战斗英雄白跑路”或者叫“战斗英雄胡得你”,不知究竟的人闻听此言以为是什么好看的电影便匆匆忙忙的赶去,发觉是白跑一趟,又好气又好笑。
再后来,精彩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VCD、DVD越来越普及,再加上网络时代的来临,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各种各样的电影电视节目。随着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加之工作繁忙,渐渐地,电影院就去得少了,电影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偶尔去一次,偌大的电影院也只有稀稀落落的十几个人,气氛寂寞而又冷清,偶有国外大片,电影院也不时的热闹一阵子,但再也找不回当年看电影时候的渴望和兴奋了。曾经的“逗票人”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当年南京市最豪华的电影院——曙光电影院也随着城市的变迁,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上网冲浪、KTV“K”歌、旅游远足、美食健身等,这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都已进入了大家的生活之中,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个春秋与冬夏在不经意间走过。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精彩!
国庆节建国大业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本文源自一枝笔写作,地址:https://www.sdyizhibi.com/wm/zhuanti/jrcl/01061251H016.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