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2011-08-09 字数2957字 点击: 次
父亲去世前,有一段时间特别怀旧,话题总离不开“以前”,都是几十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刚吃过什么可以忘记,多年前在哪儿吃过的一碗炒面、一碟坛肉却记忆犹新,说起来兴奋不已,口有余香。
有一次,我们爷儿俩照例又聊起往事,父亲高兴之余翻出了一张3寸大小的照片给我看,那是我们哥儿四个和父亲、母亲的一张合影。以前见过,也没有太在意。父亲说:“这是咱们的第一张全家照。”这句话让我吃惊不小。仔细回想,果然如此,以前家里很少照相,即便照也凑不齐。
父亲说那是他背了二十年的冤案得以“平反”后照的,“你好好看看,当时我有多么高兴!”父亲指着照片让我看,照片上的父亲恐怕和我现在的年岁相当,然而,却显得苍老得多。从照片上,我怎么也看不出他有多么高兴,紧拧着眉头,瘦弱的手臂使劲撑在膝盖上,稍懂得一点肢体语言的人都能看出当时他有多么的压抑。“你不懂!那年代人人都这么严肃,能照张相就说明全家有了新希望。”父亲半是解释半是反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父亲想了许多比喻都觉得不妥。“平反昭雪如同中了五百万吧?”我问。父亲摇着头,说:“不是,那时候哪有五百万的概念啊?”后又恼怒地说:“五百万算个什么东西!”
我的确无法理解,那是种什么样的心情。想当年,父亲从一个风华正茂的警察突然因家庭成分问题被打入另册,整整二十年,老婆孩子受人白眼,这样的日子换做现在简直无法想象,谁能想到那二十年他是怎么熬过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二十年的冤案一下子被平反了,你说父亲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父亲说,他都乐迷糊了,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大连,到渤海饭店一人一碗尝了回打卤面,然后,照了这么一张全家照。父亲说:“这是咱们家的里程碑!”
母亲喜欢照相,父亲却不喜欢,在我们的记忆中,他很少有照相的时候。父亲说自己不上相,因此不肯照。母亲在世的时候曾经说:“你爸爸是因为当年你三叔带着照相机回老家炫耀,被人疑为台湾特务,这件事对他的刺激特别大,以后就是不愿意照相。”
如果说父亲不愿意照相,似乎又委屈了他,在整理遗物的时候,我就看见一张孩子们玩耍时父亲调皮地闯进镜头的照片。这张照片绝对是另类的,是严肃的父亲的一个更真实的写照。
父母共生养了我们兄弟四个,年龄段分布在最让人难以忘却的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父亲去世后,我们整理这些照片发现,每个人的面部表情和穿着打扮,都反映了各个历史年代,也折射出了新中国发展变化的印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父母和孙子孙女的合影照片多了起来,而且表情自然丰富。从这个侧面上看,父母的晚年虽然受着疾病的侵扰,却又是自信和祥和的,每张照片都记录着他们的幸福指数的提升,大江南北,许多名胜古迹前都留有他们的笑脸。
父亲临走前还说过,我今年76岁,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是看着国家一步步发展变化的。得了这么样的病能活到现在,是托了共产党的福,托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福,赶上了好日子,我是满足了。
再看这张全家福,我忽然有种启示,父亲的拘谨和严肃其实并不能掩饰住内心的波涛汹涌。我忽然明白了,其实,那是压在心头里的一座无形的大山被推翻了,是共产党给他洗刷了冤屈,让他有了无穷的勇气和动力投身到后来的滚滚而来的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施展着自己的才华。
这张普通的老照片背后有着家族和共和国发展的历史同步合辙之处,让我们倍感珍惜。我们能感受到远去的父母对我们的祝福、对祖国的一片情深。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
本文源自一枝笔写作,地址:https://www.sdyizhibi.com/wm/zhuanti/jrcl/01061251H016.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