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自我,寻找学习方法。
根据学生适应能力的差异划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学习适应能力较强、学习适应能力一般、学习适应能力较弱。
根据调查显示:
学习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通常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及扎实的知识基础,这类学生,在保持学习优势的同时,可适当发挥榜样作用,主动与同学分享交流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
学习适应能力一般的学生,通常对未来具有一定的目标,但是对于怎么实现目标感觉迷茫,这类学生,可多向优秀学生学习,在发现问题的时候主动积极询问老师,并虚心听取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平时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心理辅导或主题班会等活动。
至于学习适应能力较弱的学生,一般对未来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动力不足,这类学生,建议其打好知识基础,上课认真听讲,紧跟老师步伐,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并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还沿用初中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如课前少预习、课后少复习、考前搞突击等,但相对于初中而言,高中科目多、内容难度大、讲课节奏快,由此致使学生难以适应高中生活,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对此,学生需要观念的转变,清楚认识高中需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善于总结归纳、合理安排时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
3.寻找方法以适应教师教学用语的转变。
高一大部分学生来自于乡镇学校,初中的教育语言一般为粤语,但是到了高中,基本上所有科目都使用普通话教学,由此,不少学生出现了知识理解困难的困扰,从而导致了学习不适应情况的加重。对此,
(1)建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多采用普通话阅读课文,熟悉课本内容。
(2)把握好早、午、晚读的时间,以普通话大声朗读各科内容,注重语音的准确性,培养普通话语感。
(3)平时进行课外阅读时,可自觉采用普通话浏览文章,日常生活中多以普通话交流,多方面提高普通话的运用能力。
(二)教师方面
1.因材施教。
根据前文所提的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三种情况,可采取不同措施进行辅导。(1)学习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重视其在班级上树立的榜样作用,开展相应的学习交流会,鼓励并提供机会让优秀学生与同学分享其学习经验和方法。
(2)学习适应能力一般的学生,平时应多关注其动态,多进行个别辅导,引导他们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坚定其学习目标,激发其学习动力。
(3)学习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其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建设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的学习气氛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适应程度,勤奋、刻苦、严谨和注重对知识的消化理解的学风,将会更利于学生对高中各门学科的学习;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促进同学们相互帮扶,共同进步。班集体能形成良好班风,对个人适应高中生活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3.进行渗透性教育,抓住机会给予学生鼓励。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在讲解新课的同时适时地讲解所教内容的特点以及学习方法,在课堂上渗透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其次,合理布置作业,在批改作业时可加上一些鼓励性话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其的关注和关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最后,严格执行学校规定的坐班制度,坐班时,仔细观察学生,善于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问,同时也可以教授本科目学习的技巧与方法。
4.加强思想教育,多方面关注关怀学生。
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可利用班会课等时间进行全班性辅导,积极开展各类有助于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主题班会,如开展理想、励志、自信、勤奋等励志类的主题班会,可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开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注重基础等学习类的主题班会,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
生活方面,多与家长沟通联系,及时反映学生情况。在平时的个别谈话中可适时地进行心理、思想和学习方面的辅导。
此外,注重细节,严抓纪律,重视卫生、仪表等管理,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规章制度,帮助学生从环境的适应到学习上的适应。
(三)学校方面
1.入学前进行适应性教育。
学校在发录取通知书时,在通知书上附上介绍高中生活和课程学习方面的信函,让学生充分重视初中到高中的衔接,鼓励学生利用暑假期间对高中课程进行预习,为适应高中新生活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加强家校合作,引起家长对孩子适应高中生活的重视,让他们督促自己的孩子在假期做好准备,和学校一起助学生适应好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2.完善学校心理辅导系统,建立心理健康辅导站。
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聘请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建立心理档案室,编印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如《考试焦虑与自助策略》,《坚定信心笑对考试》,《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分析》,《学会学习》,《如何面对挫折》等等,并在高一上学期完成全年级学生的心理测试工作,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可根据心理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2)多形式开展心理辅导。如:首先,学校增设心理辅导课程,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由专职的教师负责咨询服务,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其次,通过讲座、广播讲话、宣传牌、心理期刊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适应性的方法指导,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最后,针对高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协助班主任开展有关学习适应方面的主题班会;
(3)完善学校心理协会,有意识地培养协会会员为学生辅导员,并可在每个班级发展一个心理保健员,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一旦发现班级同学中存在心理问题,及时反映给班主任和心理辅导站。
(4)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使学生了解高一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面临的主要困惑,对学生进行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网上心理咨询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使每个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