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2011-06-07 字数4458字 点击: 次
中国国高等教育十大问题之怪现状
中国国高等教育
黄力民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诸多问题,目前仍是争论多、实施少。回想在几年前讨论扩大规模、收费体制、经费渠道、评估排序之类的问题,分歧更大争论更激烈。但是从今天看来,分歧与争论的减弱程度之小,倒不如几年前迈出冒风险的第一步,或许今天的局面就大不一样,好多事情就轰轰烈烈地做起来了,要争论也已改换题目了。以下涉及的10件事情,凡是从事和关注高等教育事业的政府官员、大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大学生及家长、社会各界人士都会有所体会。古语说"行成于思",如果领导思路不清,或者说没有通过立项研究、专家咨询等方式去理清思路,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今后仍将是问题。在一次有关高校的领导干部会上,针对"将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的说法,有人编了一句俏皮话"首先要解决将什么样的国家教委带入21世纪",事实上这并不是笑话。
徒劳无功的收费并轨-大学怎样收学费
1994年高等教育主管部门抓的一件大事是"收费并轨",即是将前已存在的按是否为国家计划录取的两种学费收取标准合并。全国所有高校分批实施,历时4年宣告完成,从此不再有"自费生"一说。此事之徒劳无功是众所周知的。在理论上,设置多种收费标准的实质是将考分与学费结合,是提高招生录取质量的有效调节手段。而所谓国家招生计划的主要涵义可理解为每年度城市人口增额计划(这只是可能的,因为无法预测实际招收学生中城市户口的比例)与国家干部的增额计划,这两项已愈益淡化。在实际上,多重收费标准从来就未停止:定向学生一直有;其它降分加钱的录取不断花样翻新,如收取捐资办学费、设置民办二级学院等。尽管每年由物价、计划、教育等部门联合发文核定收费标准,又划定一些热门专业允许学费上调,仍没有涵盖实际操作中的各种情况,这"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游戏规则不是自寻烦恼吗?可见并轨既无必要又不可能。为什么要并轨?为什么不可以有多轨?某大学一位领导说:每年招生时总有老家的亲戚来托门子,有低于分数线的考生要读书,看能买得到(入学资格)吗?要多少钱才能买到?老百姓就如此深知"分不够,钱来凑"的道理在哪儿都行得通。这里需要科学决策来解决与规范的是"大学怎样收学费"这样一个办学的基本问题,绝不可以依据一、两个人给领导写信诉说交不起学费就下令压低学费。首先应公布各类大学生的培养成本,该成本的某一百分比范围便是学费的依据,这是国家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所应负担的培养成本的规定,一贯名不副实的"定向生"明令取消。一个具体的学生可能交不起学费及交不起的程度如何界定是另外的一类问题。各校根据自身条件确定不同专业、不同考分段的收费标准及相应的奖学金办法。奖学金的起点要低,凡能正常毕业并获得学位的学生均可享受,对特别优秀、进步幅度大的学生奖励额度要高得多。对于学生而言,交费多少的差别有可能通过奖学金的多少有无来冲抵。一个考分低学费高但勤奋努力的学生有4年时间、足够的机会去获取奖学金,最终使学费与奖学金之差低于一个考分高但表现平平学生的学费。
至今不明了的经费渠道-制定高等教育国家拨款办法
这与前一问题密切相关。支撑一所大学运行的经费主体是国家拨款与收取学费,不可不明明白白。相沿已久的办法是按国家招生计划的学生数拨款,但前已述及,国家招生计划的原有涵义已经愈益淡化。另一方面,始于1999年的"大扩招"来得太突然,国家计划、财政部门无以应对因而留下一段拨款空白。国拨经费来源不清也是目前学费标准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国拨经费是国家对高等学校投入的主体(经批准的民办大学也可以获取少量经费),应当以法令形式固定。法令应规定该项拨款的额度、发放标准、申请方式及管理机构(如有人建议的设立国家高等教育基金会)。
在收费与拨款问题解决的前提下,今后可由学校根据已有教学资源与可能得到的财源自主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报地方教育部门审定。教育部门的责任是综合考虑国民经济需要与各校计划,在有矛盾时进行协调平衡。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目前由政府制定招生计划,但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已不可同日而语,现行计划的分解、变更已是非常灵活,执行结果与计划方案差别很大。
大学合并与建立大学园区-哪个更重要
大学合并一波接一波,声势很大。其主要动因,一是大学规模小在国际竞争中难以形成名牌大学,人多则成果多,因此合并的办法见效最快。以SCI(科学引文索引)统计为例,中国大学的名次很低,甚至与台湾地区的大学有很大差距,1996年大陆排前三名的大学SCI论文数之和仅等于台湾大学一校。第二个动因是通过合并解决中国大学学科综合性差的问题。想法当然很好,但不可不考虑到若干所学校的实质性合并操作难度大,要经过较长时间进行整合(学科及成员的整合,设备校舍场地的整合,乃至校风的整合),需要额外的基础设施投入,也难免造成损失。为了应对第一个动因,可选择极少数几所条件合适的学校,经过论证合并的有利条件确实利远大于弊(例如校区地理位置毗邻、学科互补性好、已有较高学术地位、较易发展成世界著名大学),重点扶持进行合并。至于第二个动因的解决,绝不是只有合并一途。在政策鼓励、市场需求、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潮流的推动下,很多学校早几年即已有意识地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并卓有成效,比之于几所学校就地合并长期整合哪个可以较短时间达成目标?恐怕是各有千秋,不能一概而论。建立大学园区也许是不仅能解决大学综合化而且能解决更大范围问题的好办法,例如后勤服务的社会化,缓解城市旧城区拥挤,优化学校周边环境等。此事倒是非由政府主持而无以解决。
建立注册制度以确定大学与大学生的身份
暑假期间某日《中国青年报》载:民办大学学生抱怨遭受歧视,因为火车票的半价优惠他们不能享受。并且又站出几位民办大学的领导说,政策上讲民办、公办一视同仁,怎么又不是这样?其实,内行人很明白,这是一个偷换概念、鱼目混珠的问题。政策里的民办大学是指经过批准的有学历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至于你找什么部门批准或没有什么人批准而挂出的"大学"招牌,怎么就能自称大学、自称大学生呢?于今在一些大学较集中的地区,街头巷尾可见到许多各种学院的招牌,都自称为大学,发给国家承认的文凭。"国家承认"是什么意思?不违法、不侵权的东西国家怎么会不承认?何况还要看真才实学。很多人对此一头雾水自愿上钩,由此引发纠纷甚至上当受骗。当然,撇开正名的问题不说,此类学校若具备一定的条件并遵纪守法,可能教给学员各种技能,因而也是社会所需要的学校。问题是国家要有规范管理,可建立注册制度,确定大学与大学生的身份,颁给注册标志、注册号。(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
本文源自一枝笔写作,地址:https://www.sdyizhibi.com/wm/lw/bdhx/0H5112a2013.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