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历史地震滑坡及其产生的条件
引言
地震滑坡是在地震力作用下,与地震同步发生的地质次生灾害,有规模大、滑速快、滑距远的、呈群体分布的特点[1]。除了形成与地震同时发生的滑坡外,它还使斜坡产生新的破坏,不管在以后的强余震作用,还是下雨、人工因素等作用下,都会发生新的滑坡,使滑坡灾害反复出现。其造成的危害比地震直接造成的大的多,因此地震滑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甘肃省历史大地震诱发的大滑坡及其造成的危害
甘肃既是强震多发区,(本文转载自 www.yzbxz.com 一枝笔写作网)又处于黄土高原区,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使得地震滑坡灾害极其严重。历史上此地区的几次大震都诱发了大面积的滑坡,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就连一些中强地震,在此地也引起了极为严重的滑坡灾害,对此地的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历史上甘肃省地震诱发滑坡的事例很多,据史料记载的滑坡资料统计,地震滑坡占49.2%。每次大地震诱发的滑坡灾害都非常严重,是造成甘肃省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部分[2]。
本区内历史上大的地震滑坡情况如由此可见,地震造成的滑坡使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了能有效地预防地震时滑坡造成的巨大危害,对地震滑坡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甘肃省地震易引发滑坡的条件分析
甘肃省地震是其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也影响着滑坡的区域分布。像上述的地震诱发滑坡的事例很多,这主要是由甘肃省的地貌岩土性质和所处的地震带所造成。
2.1甘肃地貌类型和岩土性质
甘肃省地震滑坡的分布和当地的地貌和岩土性质有密切的关系。
2.1.1地貌类型根据地势高低和地貌特征,甘肃省可分为六大区域:
(1)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
位于本省中部和东部为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最西部分。本区堆积了较厚的黄土,海拔1200-2200m,相对高差500-1000m。近南北走向的六盘山把它分为陇东黄土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陇东黄土高原为典型的黄土塬地貌,地势平坦开阔,发育一些中小型滑坡。陇西黄土高原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交错。
(2)陇南中低山区
位于本省的东南部,属于西秦岭褶皱系,本区新构造运动的强烈隆升和流水的急剧下切,山高谷深、峰锐坡斗。相对高差达500-1500m。2012年汶川5·12大地震时,本区地震滑坡灾害十分严重,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3)甘南高原区
位于本省南部,地势高亢坦荡、切割轻微,具有典型的高原景观。
(4)河西走廊平原区
位于本省西部,呈北西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带,地势平坦开阔,有大片绿洲发育。
(5)祁连山高山区
位于河西走廊南部,分布有大面积的高山、极高山,相对高差大,许多山峰上终年积雪,发育着现代冰川。
(6)北山中山区
位于河西走廊平原以北,为一系列断续分布的中山。由于气候干燥,风力剥蚀严重,山地岩石和山麓砾石裸露,形成大面积的岩漠和砾漠。
2.1.2岩土性质
根据目前调查和收集到的滑坡资料,甘肃省的主要滑坡类型为黄土滑坡、黄土-泥岩滑坡、基岩滑坡和堆积层滑坡。
黄土滑坡和黄土-泥岩滑坡主要分布在陇中黄土高原区,基岩滑坡主要分布于陇南基岩地区,这两个地区的滑坡占全省滑坡的90%以上。地震时众多的天然岩土边坡地震崩滑主要出现在Ⅶ—Ⅸ度烈度区,Ⅵ度以下发生边坡地震崩滑的事例极少[13]。在这两个地区,地震滑坡的展布受地震烈度控制较为明显,在地震烈度达到Ⅵ度时就开始出现崩塌和滑坡[7]。这是由于这两个地区的岩土性质决定的。
陇中黄土高原黄土、黄土泥岩区滑坡易发生的原因是:
(1)黄土本身具有垂直节理、孔隙度大、落水洞发育、地表水易于下渗或直接流入、具有强烈的湿陷性等特性,使得黄土在地震时容易产生破裂、滑移和地震沉陷等灾害。
(2)有的黄土层底部广泛分布第三系泥岩、砂岩,形成泥岩-砂岩双层结构面,由于上层黄土透水性好,成为地下水的潜流带,构成易滑结构面。位于第一层古壤层下部饱和黄土和砂土震动液化,位于其上部分黄土层受地震力和液化的双重作用而呈现脉络状地貌,进而部分黄土体解体、斜抛、粉尘化,远程运移而形成黄土流或黄土瀑布[14]。
(3)陇中黄土高原尤其是六盘山以西的陇西黄土高原的厚层黄土经流水寝蚀切割、地形支离破碎、沟壑交错纵横。为滑坡提供了有力的地形条件。
陇南基岩山区易发生滑坡的原因是:
(1)陇南山地,由基岩组成的斜坡,形态高陡,由于局部斜坡体中分布有相对软弱的劣煤、千枚岩、页岩、板岩等易滑岩层,所以极易发生滑坡[6]。
(2)由于新构造运动强烈隆升、流水急剧下切,形成山高谷深、锋锐坡陡的地貌形态,为滑坡发育提供了条件。
由于这两个地区高低起伏大,地形复杂,而地震时地震作用力和破坏程度(烈度)有随地形起伏、斜坡高度增高而增大的效应[2],所以极其容易造成斜坡的失稳和破坏,从而发生大规模滑坡。
2.2甘肃的地质构造和地震带分布
地震滑坡与地震的震级、烈度的大小有也密切关系。地震震级越高、烈度越大,地震引发的滑坡规模也越大,灾害越严重[9]。受大地构造单元影响,稳定地块上地震滑坡少,活动构造带上地震滑坡较为密集[7]。甘肃省地震震中分布与与上述的滑坡分布范围非常吻合。
受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影响,甘肃省地震活动频繁,强度高。从公元前193年临洮地震到2004年9月7日岷县地震的2200多年间,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51次[2]。尤其甘肃东部属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10],这里是我国西部高原与东部丘陵、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存在南北向断层,地震活动性特别强烈[5]。另外此部分还有秦岭北缘的东西向地震带经过,两个地震带在本区东部相交汇,而由于天水、甘谷、武山、西和、礼县、通渭处于两个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所以地震发生频率高,震级也特别高。陇南山地地区属于秦岭褶皱系,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发生也十分频繁,在断裂交汇处滑坡密度达12处/km2[11]。甘肃省历史上发生的震级高、烈度大的地震大多都集中在这两个(本文转载自
www.yzbxz.com 一枝笔写作网)地区。因此本地区地震滑坡及其发育,分布密度也特别高。
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基本上有两种方式:a)直接引起滑坡;b)引起潜在的边坡不稳定性[15]。地震不仅是诱发滑坡产生的偶然因素,更重要的是松动了它所影响范围内的边坡体的原始结构,随之出现大量的节理、裂隙,为后期的滑坡提供了软弱结构面,引起潜在的山体不稳定。滑坡壁上形成多条拉张裂缝,随着雨水流入裂缝,会沿张裂缝形成新滑动面,再次发生小滑坡[7]。所以甘肃省东南部地震带地震发生时和发生后都极易发生滑坡且灾害严重。(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