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剂疗效下降原因探讨
摘要:中药煎剂,因证施治,用药灵活、方便、准确,历经千年而不衰。但由自然条件、人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药煎剂的疗效下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药材质量、煎煮质量、服药因素等是疗效下降的原因,临床要选用道地药材,制定统一的炮制标准,按正确方法煎煮和服药,消除不利的人为因素,以确保中药煎剂疗效。
关键词:炮制;中药学;中药药材
中药煎剂即汤液剂,有方药组成及其用法用量因人而异,随症加减的特点,为中医最常用的剂型。但随着医学、药学的不断发展,医生对中药煎剂的疗效渐失掌控。中药煎剂疗效的下降是当前中医中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就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1药材质量因素
1.1产地因素中药材取之自然,因地域、气候条件不同,药材的质量也不尽相同,因此中医讲究选用道地药材,是因为道地药材的质量好,疗效佳。但现在药房大部分未严格按此执行,而是有什么就用什么,这样产地与质量的失控,影响医生对药性、药量的控制,直接影响煎剂的疗效。
1.2炮制加工中药的炮制大多靠师(本文转载自
www.yzbxz.com 一枝笔写作网)傅传授和经验的积累,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例如药物的粉碎,浸润程度,炒、煨、烫、煅等的火候控制,不同人操作方法不同,标准也不一,因此不同批次,不同药房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医生很难把握,致使疗效不一。
1.3计量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今医药分家,行业差距越来越大,加上处方的流动性大,改变了以往医生诊病后由自家药房调剂药物的做法,使医生很难估计处方量与实际量的差异。另外,还有的调剂者未认真衡量,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医生施药量的准确性。
2煎煮因素
2.1器皿因素煎煮时应使用有盖的陶瓷砂锅,这样药物受热均匀,不与器皿发生化学反应。其代替品可用玻璃、不锈钢和搪瓷制品。禁止使用铁、锡、铝制品。因为铁器与含鞣质的中药发生沉淀反应,会降低药物溶解度,还易与某些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不仅降低疗效,还可以产生副作用。铝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多,但中药的有机酸在煎煮时会破坏其表面的氧化膜,使铝分解到药物中而被人体吸收,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因此中药房应配有药锅出售,或为患者代煎,以保证疗效。
2.2浸泡因素正确的方法是先用纯冷水快速淘去杂质,然后加水浸过药物表面1寸左右,如果药物中有吸水性较强的药材,如茯苓等,在浸泡后再加水至这一高度。浸泡时间是药物种类而定,一般浸泡30min到2h,天冷可延长,天热可缩短。有的人急于求成,往往未经过充分浸泡就直接煎煮,降低了有效成分的浸出而影响疗效。
2.3时间与火候药物的煎煮时间也要视药物的种类而定,质地坚实的难溶性药物需要煎煮30~40min左右,质地疏松的易挥发的药物煎煮10min左右。另外,按药物的特性,药物还分为先煎和后下。先煎是指先煎药物在其煎沸10~20min后再下其他药物同煎;后下是指在其他药物即将煎好时下,同煎4~5min即可。煎煮的火候为先“武”后“文”,即急火煎沸后改为慢火煎煮至规定时间。有人认为芳香易挥发类药宜武火急煎,其实武火挥发更多,只需加盖不久煎就可防止挥发。另外,许多人对中药加水后以蒸代煮的作法是不可取的,煎煮过程中的药力、药效变化是难以替代的。
2.4煎煮药量煎完后立即倒出药液,不能久置,避免药渣吸收部分药液,然后再加入水(略少于第1遍),进行第2遍煎煮,后下的药物应在第2遍煎煮时最后投入。2次煎煮的药液混合后,分2~3次服用。如果病人无法服用大量药液,可在药液去渣后将药液浓缩服用。
3服药因素
3.1服药时间一般药物宜在饭间服用,对饮食影响较小。滋补药、驱虫药和泻下药宜空腹服用。健胃药及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滋阴养血药宜人夜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用,个别方剂按特殊服法服用。
3.2服药方法一般为1日1剂,分2—3次服,如果病情危重可1日数剂,次数不限或频频服用,以增进药效。一般汤剂多温服,发汗解表药除温服外,药后还需避风盖被。依据反佐法,热症用凉药宜热服,寒症用热药宜冷服,以防格拒。为了缓和中药口感,也可以避免温服,喜热者趁热服,耐冷着就凉服,或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加糖以矫其味。
4与其它疗法相配合
当前患者均为多方求医,往往多种疗法同时进行,这就存在着协同与拮抗因素,如患者未说明所有治疗内容,则会导致医者对治疗失控。如便秘者,中西药加灌肠,药效叠加而泻下之力失控。汤液疗法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运用各种疗法,依其特点分(本文转载自
www.yzbxz.com 一枝笔写作网)工配合,才可使失误减少,疗效增加。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中药汤剂的疗效,我们应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医生和药剂师要互相配合,互通有无;还应该在中药的包装上印有煎服说明,注意事项,调剂人员在发药时对患者做详细的交待,指导其用药,以减少失误与失控,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