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需要新思维——解读以德治国
变革与创新是20年来的的主调。改革、开放、搞活,令中国社会面貌大变;新观念、新名词、新,让人眼花缭乱。20年前,人们总是以期盼、欣喜的心情面对改革。过来的人们,都记得那时侯的改革是多么的顺人心、合人意。20多年过去了,如今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历了巨大的进步与变化之后,新的、新的矛盾也大量涌现出来。如今的社会状况倒挺合乎课上讲的那种“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瑕瑜互见、喜忧参半。一首在大陆颇为流行的歌很能抒发一下大伙的心情,那歌名叫《最近有点烦》。
;;;;过去打开电视、翻翻报纸,这里竣工、那里剪彩,到处都是好消息。现在的问题可多了。7月里,光震惊海内外的矿山事故就有三起,两百多矿工被地下的黑暗吞噬。各种坏消息纷至沓来,有人将当今大陆的社会问题概括为三大病——穷病、富病、穷富病。贫者抑郁,内生疾患,外露怨怼;富者张扬,奢侈放浪;贫而欲急富者,往往为娼为窃、为贪为盗,恣意妄为。如今无论贫富贵贱,不满情绪相当普遍。如今大陆社会角色混淆,官不象官常伴大款,商不象商勾结黑帮,学不象学心向官场,就是社会心态的外露。
;;;;为什么在大、生活逐渐富裕的今天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值得人们深思。当然最为此忧虑还是为中国担负着责任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20多年的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本文转载自 www.yzbxz.com 一枝笔写作网),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打开了物欲的闸门。一切向钱看,成为了世俗信仰,成为了基本的价值取向。全民求富,举世若狂。但别忘了,富裕是有标准的,在外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标准,在内以社会分化为。这就注定了全民求富的理念和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陷于悖论之中,必将带来巨大而普遍的社会矛盾。社会的资源和财富是有限的,一旦普遍增长不能掩盖差距的扩大,社会挫折感就会广泛发生,多数社会成员对现行制度及改革开放政策的评价日益向负面转化。如果这时,在社会的精神领域是信仰真空,人们只有现实的物质生活而没有对生活认知与理解,物欲的激流就会把一切冲毁。
;;;;以德治国,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提出来的,以德治国的核心就是要收拾人心。即重构中国社会的信仰道德体系。
;;;;以德治国要施仁政、兴教化,缓解社会上的急功近利、利欲熏心之风,恢复人之常态和社会稳态。具体的目标至少要有三项:
;;;;一、重筑信仰
;;;;如今世风日下、道德滑坡,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的内在原因的,即信仰的缺失,信仰是道德的基础,信仰缺失造成了道德溃散。道德是自律,是人内心里自我约束。可人们为什么要约束自己?这其后有着意识根源,即信仰。人因信仰而遵从。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追求物质享乐是人之“本性”,是人之常情,根本用不着鼓励,相反要加以限制与抑制。改革开放之初提出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极其特殊的条件下的极其特殊的现象,决非历史的常态。历朝历代的常态是“存天理,灭人欲”。如今当然谈不上“灭人欲”,但再也不能火上浇油了,否则真要欲火焚身了。
;;;;老子说:“人之道,损不足补有余;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以德治国要行“天道”——扬善抑恶,名利分流。
;;;;扬善抑恶,是提倡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反对不择手段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在市场条件下,由于商品拜物教形成的货币崇拜,促使人们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只重结果不顾手段,用金钱的光芒装扮自己,可以洗刷一切不道德的罪名。而不择手段的非道德成功,又会进一步产生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剧非道德化倾向,使后来者变得更加急切和贪婪,从而造成了更大混乱与无序,使社会交往和竞争陷入恶性循环。“成者王侯败者贼”的实用主义的价值标准是腐蚀大陆社会道德的一剂毒药。
;;;;大陆是一个唯“实”的社会,“实”字充塞视听,俗不可耐。殊不知清谈误国,庸俗也会害国。过分的贬“虚”、求“实”,舍“名”、逐“利”对一个社会来说也是一种片面性,是一种浮躁。务虚与务实不是截然对立的。如果务虚是高瞻远瞩、顾全大局,就应当提倡;如果注重名节是遵守道德规范、讲求原则,就更应当表彰。
;;;;社会本应是多种角色的复合体。社会分工使人们在职业、身份等方面有所差别,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各种职业与角色都为社会所需要,都有自身的社会价值,都应得到社会的尊重,也都应当自尊和具有职业的荣誉感和职业道德。多种社会角色、多种社会职能形成了价值选择的多样性,社会评价的多重性。从事不同职业、担任不同社会角色、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都应安居乐业、各得其所,这本应是任何一个成熟稳定社会的正常现象。
;;;;但遗憾的是:目前大陆社会的角色意识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混乱,过分地向金钱、权势倾斜。大款、权贵成了绝对英雄,这是极其不正常的现象,甚至是危险的。成语道:安分守己。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早已注意到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的重要性。《论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这里讲的“不均”不是指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而是指人们不能安分守己、各得其所。收入高、权力大本不应是惟一的社会价值,更不能抹杀其他职业和身份的价值,但现在有钱、有权即是一切,社会舆论对金钱、财富、权势阿谀献媚,“中关村”一下出了50个“英雄”。与此相应的是社会对普通、平凡的劳动者的疏远、甚至鄙视。一次大陆某地中学生中的职业取向的调查中显示,工人被排列最后,仅占2%左右。高收入、高地位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是稀缺资源,注定与大款、高官无缘的社会大多数成员本应有其他的生活意义,也应自己的人生追求,但目前是社会舆论一边倒,风气对钱、权趋之若骛。有的乡村的农家墙上赫然刷着大标语——“谁致富谁光荣,谁受穷谁无能”。富者为尊、有钱有理、名利双收,贫者为贱、没钱可鄙、名利皆空。如此荒谬的逻辑、如此恶劣的风气,一方面造成了社会精英的张狂、浮夸、虚妄;另一方面造成了普遍民众的心理焦虑,结果必然是物欲汹涌、人心惶惶。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照此以往,天下不乱何哉?(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