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吸热性而言,曲线2的玻璃虽然总含铁量比曲线1的玻璃少,但前者从红光到近红外区的吸收却比后者强很多,这正是由于前者含率比后者高几倍所致。因此,曲线2的玻璃是一种超吸热玻璃。
3结论
(1)铁酸亚铁结构能在红光到近红外区产生强烈吸收,是含铁玻璃铁着色根本原因。游离于此结构外的所形成的硅酸亚铁结构使玻璃颜色变得更蓝一些;而所形成的硅酸铁结构则使玻璃颜色有偏黄绿的趋势。
(2)吸热玻璃的红外吸收主要来源于的氧化物。含量增加,玻璃吸收红外线的能力或吸热性就增强。则不具有这种特性。
(3)传统玻璃熔制方法熔制含铁玻璃时配合料化学氧需要量(COD值)较低,玻璃中含率较低,玻璃呈偏黄的绿色,吸热性一般。若采用高COD值配合料,即加入较多炭粉,则由于芒硝澄清剂中的硫会被还原,生澄清效果外,硫化物大多带有颜色,使玻璃着成棕黄色。早期的“硫碳着色”玻璃就是基于这种状况。由于硫碳着色均匀性难以控制,在平板玻璃行业己经作为异常着色来加以防止了。
现在来分析一下图1中曲线1所代表的传统铁着色绿色浮法玻璃的情形,这种玻璃以芒硝为澄清剂,采用高温澄清。当按照芒硝分解反应加入适量炭粉时,能达到最好的澄清效果。但根据分析这种情况下所得玻璃中含率为0.18~0.25,此范围含率产生的着色只能是黄绿到绿色之间。还原剂炭粉加入量少,含量就多,玻璃颜色就偏黄;反之炭粉加入量多,增多,玻璃颜色就更绿一些。
作为吸热玻璃其吸热性越强越好,或者说玻璃中含量越多越好。如果为此而加入过量还原剂炭粉,就必然将芒硝中的硫质还原为。同时,所还原的就会与优先形成比Na2S着色能力强若干倍的FeS。FeS将玻璃着成棕色,甚至会掩盖绿色,而目这种着色也很不稳定,难以控制,属于生产的异常着色,要极力避免。由此可见,以芒硝为澄清剂的含铁玻璃随炭粉加入量由少到多,颜色变化为:黄绿色→绿色→棕色。
再来分析一下图1中曲线2所代表的新工艺铁着色浮法玻璃的情形,这种玻璃是在真空澄清下制得的。真空澄清又称负压澄清或低压澄清或减压澄清。这种澄清方法依靠负压排除气泡,进行澄清,因此可不加入芒硝澄清剂。配合料中含硫质成分也很少,因此这种工艺可在较高还原条件下或在较高配合料COD值下熔制玻璃,以使玻璃中的还原为,而不必担心会有还原性的出现。高达0.6以上的含率将铁酸亚铁结构的显色修正为亮丽的蓝色,而不是受硫化物干扰出现棕色。由此可见,真空澄清新工艺下制得的铁着色玻璃颜色的变化为:绿色→蓝色。
就吸热性而言,曲线2的玻璃虽然总含铁量比曲线1的玻璃少,但前者从红光到近红外区的吸收却比后者强很多,这正是由于前者含率比后者高几倍所致。因此,曲线2的玻璃是一种超吸热玻璃。
3结论
(1)铁酸亚铁结构能在红光到近红外区产生强烈吸收,是含铁玻璃铁着色根本原因。游离于此结构外的所形成的硅酸亚铁结构使玻璃颜色变得更蓝一些;而所形成的硅酸铁结构则使玻璃颜色有偏黄绿的趋势。
(2)吸热玻璃的红外吸收主要来源于的氧化物。含量增加,玻璃吸收红外线的能力或吸热性就增强。则不具有这种特性。
(3)传统玻璃熔制方法熔制含铁玻璃时配合料化学氧需要量(COD值)较低,玻璃中含率较低,玻璃呈偏黄的绿色,吸热性一般。若采用高COD值配合料,即加入较多炭粉,则由于芒硝澄清剂中的硫会被还原,生成着色能力很强的FeS,使玻璃产生不稳定的棕色着色。
(4)真空澄清新工艺熔制铁着色玻璃,由于无芒硝澄清剂,可采用较高COD值的配合料,使玻璃中含率很高,玻璃呈现亮丽的蓝色着色,吸热性很强。
参考文献
[1]张立明.工华新.由无色转产浅绿色浮法玻璃的实践〔J〕.中国玻璃,1997,3:26-28.
[2]L.B.Glehov,T.Wang.AbsorptionofironandwaterintheNa2O-CaO-MgO-SiO2glasses〔J〕.JournalofNorrcrystalliueSolids,1998,242[I]:49-62.
[3]张为民.侯英兰.氧化铁在玻璃中的着色〔J〕.玻璃.2000,24(6):22~25,43.
[4]赵书珉.试论浮法玻璃原料COD值的测定与控制〔J〕.中国玻璃,1999,(3):13~17.
[5]W.A.Weyl.ColouredGlarises〔M〕.TheSocietyofGlassTechuology,1951.
[6]正援.浅谈绿玻生产的难点与解决〔J〕.玻璃.2001,25(4):13~16.
[7]李峰,张梅梅.解决翠绿料玻璃异常着色的经验〔J〕.玻璃与搪瓷.1999,27(3):15~19.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