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煤焦的燃烧状况及煤中难燃组分的研究:
3.1煤焦的燃烧状况:Hamilton认为镜质组多形成胞状焦,因此易于燃烬。Shibaka研究后认为.原煤中惰性组的反射率值差别较大.大多数惰性组是半丝质体、碎屑惰性体等,其反射率值较低.热解时易形成胞状焦.而那些反射率值较高的惰性组.如丝质体则易形成密实焦。Jones等认为,与镜质组相比丝质体易形成更多的大颗粒焦,其孔隙率较低。但是,两者间的差别格随着变质程度的升高而缩小,也就是说,燃烧是以等直径的方式进行。而密实焦和碎屑焦由于孔隙不发达,因此空气很难进入焦粒内部,燃烧一股是在颗粒的外表面进行。这样,随着燃烧过程的进行,颗粒的粒度会逐渐减小,而其密度则近于保持不变,即所谓的等密度燃烧方式。另一些焦则以混合方式燃烧。
3.2煤中难燃组分的研究
3.2.1煤中难燃组分的研究现状:如前所述.自从Shibaoka注意到了煤中各种煤岩组分间的燃烧特性差异以来,许多学者相继开展了煤中难燃组分的研究。Nand等研究认为,煤中镜质组易于燃烬、惰性组成于燃烬,而且电厂飞灰中的未燃炭与原煤中的惰性组(主要是丝质体、半丝质体、粗粒体及假镜质体)有明显的依赖关系。Lee等研究发现.飞灰中的末燃炭与原煤中的丝质体、微粒体和氧化镜质体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然而.另外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并不是煤中所有的惰性组分均是难燃组分。因此.人们指出了利用反射率值确定煤中难燃组分的方法。Jones指出了可以用反射率值确定煤中的熔融组分、部分熔融组分及非熔融组分.并规定了反射率值为1.3%—1.8%.即反射率值低于1.3%的惰性组分.在热解过程中也会发生熔融流动,反射率值在1.3%—1.8%之间的惰性组分会发生部分熔融,而反射率值大于1.8%的惰性组分则不会出现熔融流动现象。Falcon等认为,煤中的活性情性组分是反射率值比镜质组高0.03%范围内的组分。SkoruPska等认为活性情性组分是反射率值比镜质组高0.5%范围内的那些组分。Gray等认为,煤中的真正惰性组分主要是丝质体、2/3左右的半丝质体、微粒体、粗粒体和菌类体。
Thoms等还利用激光反应器研究了煤中惰性组分的反应活性.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基于此,在确定煤中难燃组分时,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舒新前采用重液离心分离——热天平分析及沉降炉试验相结合的办法,证实了我国阳泉无烟煤、淮南中挥发分烟煤及神木高挥发分烟煤中确实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难燃组分,它们分别对应于一定的比重段。M.M.Maroro-Valer等利用重液离心分离分离出惰质组、均质焦、非均质焦。研究表明:密度不同时主要显微成分(本文转载自
www.yzbxz.com 一枝笔写作网)不同,密度小于1.65g/cm3的飞灰惰质组的比例最大;密度在1.7-1.78g/cm3的飞灰主要是均质焦;密度在1.85-1.94g/cm3的飞灰主要含非均质体。并且不同的显微组分其比表面积也不同,比表面积随密度成正比增加,惰质组的比表面积为15-25m2/g,均质焦为25-35m2/g,非均质焦为35-6m2/g。各种显微组分对加气剂的吸收特性不同,这将影响飞灰用来做水泥时的防裂特性。
3.2.2煤中难燃组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综观上述煤中难燃组分的研究现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1)普遍认为惰性组分,而且只是惰性组分中的一部分是难燃组分。然而关于这些组分在惰性组分中所占比例及这些组分的确切归属尚不太明确,不同研究者对此存在着不同的看法。(2)迄今为止.关于煤中难燃组分的确定依据主要是反射率值。但不同学者在研究难燃组分时,所选择的反射率值并不同,从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参考文献
1ShibaokaM.Fuel,1969,48:285-295
2vanKrevelenDW.Coal,Amsterdam:ElsevierPublishingCompany,1961:264~302
3LiCZ,BartleKD,KandiyotiR.Fuel,1993,72:3~11
4郑雨寿,仝锡爱,张晕云等.燃料化学学报,1992,20(2):225~231]
5HamiltonLH.Fuel,1981,60:909
6ShibaokaM.Fuel,1985,64:263~269
7JonesRB.MccourtCB,MorleyC.Fuel,1985,64:1460~1467
8王运泉,张建,郑燕君.粉煤灰的组分特征及其系统分类,环境科学研究,1998,6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