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器装备导致新军兵种的诞生和旧兵种的消亡,已是公认的历史事实。
从古代到20世纪初,军队一直由陆军和海军组成,而且以陆军为主,兵种也不多。步兵是最老和最基本的兵种。步枪发明以后,手持冷兵器格斗的步兵被步枪手所取代,步兵逐渐形成了班、排、连、营、团、师的组织体制。火炮用于战争,导致了炮兵的出现。随着化学武器、坦克、通信设备等各种武器和技术装备的出现,陆军中又增加了防化兵、通信兵、装甲兵、工程兵、侦察兵等兵种。机枪、坦克和装甲车辆大量装备部队使在战场上驰聘了几千年之久的骑兵退出了战争舞台。ズ>由于任务的特殊性一直是一个独立军种。潜艇、导弹、核武器及航空母舰的发展,使大炮巨舰主义成为历史。主要以航空母舰为基地的海军航空兵这一海军新兵种的建立使海军舰队的构成由以战列舰为中心变为以航空母舰为中心。
飞机的研制成功并用于空战标志着空中战场的开辟。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步显示出飞机这一新装备的重大作用,随后空军这一崭新的军种在各国纷纷建立。军用飞机的发展又引起空降兵的出现,同时促进了高炮、防空导弹和雷达的研制,进而导致了防空兵的问世。此外,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核弹头及其运载装置的发展,一些核大国还组建了战略火箭军或战略核部队这一新军种。
据预测,随着信息战技术和军用航天器(包括各种侦察卫星、作战卫星、军用空间站、军用空天飞机等)及空间武器系统(天基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电磁脉冲武器等)的发展,未来很可能出现全新的信息战和天战等更新的军兵种或作战部队。
为了合理地利用多军兵种的各种武器装备更有效地进行作战,以增强进攻和防御能力,许多国家又组建了包括多军兵种的合成军。バ挛淦髯氨傅某鱿殖了引起军兵种类型的变化之外,还会引起军队中各国兵种构成比例和军队规模的变化。
一般而论,新武器装备的新技术含量高,性能较优异,但结构复杂,造价昂贵,因此各国只能根据需要和可能组建相应的军兵种,并随着国防科技和经济发展逐步增大技术性的军兵种在整个军队构成中的比例。以前苏军为例,20年代各军种的比例是:陆军98.6%,空军0.5%,海军10%,30年代末上述比例依次变为75.2%,12.8%,9.7%,其余2.3%为新组建的国土防空军。这种比例一直保持至50年代末。60年代以后,由于新武器装备的发展,战略火箭军组建,上述比例发生了重大改变。到80年代末,前苏军的军种结构为:陆军45.2%,空军10.7%,海军10.7%,防空军12.3%,战略火箭军7.1%,边防军5.5%,内卫军8?%。不但如此,陆军、边防军、内卫军等都是由多军种组成的合成部队。美军的技术军兵种比例也逐渐增大,80年代末,美陆、海、空三军的比例为35.9%、27.0%、27.9%,此外还有9.2%的海军陆战队。至于兵种的构成比例,也大致是技术兵种比例逐渐增大。如现在不少国家都组建了强大的装甲兵、电子战部队等。
由于新武器的性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使部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强。现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相比,取得同样的作战效果,所需兵器兵力只及第二次大战时的10~20%。另一方面,由于新武器的杀伤力、破坏力极大,使用大量兵器兵力容易造成更大的损失,并增大后勤保障的难度。因此,从必要性、可行性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等各方面因素出发,各国军队的规模及编制单位的构成就越来越小。
部队的战斗人员虽然在减少,但由于武器装备结构越来越复杂,维护保养任务和消耗量越来越大,因此军队的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均在增加。例如,战时美军部队的战斗人员和保障人员的比例为1:3,有时甚至达1:5。平时,美军正规部队中有一半为文职人员。
一方面部队的战斗人员在减少,另一方面部队的保障人员在增加,这似乎存在着矛盾。如果在保持部队拥有可靠的战斗能力条件下,尽量减少武器装备和战斗人员的数量,则技术保障和勤务保障任务量均可明显减少,保障人员数量也可减少,从而保证整个部队的规模缩小。这正是目前各国军队确定组织编制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总之,随着国防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日益现代化、高技术化,军队的组织编制将进一步从数量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转变为科技密集型。
未来军事科技幻想
通过收集平常在科技杂志和新闻报道上看到的一些大胆的科幻猜想,结合自己的整理和想象,在此提出两项我认为是未来世界顶级的军事科技创新,一个是天上,一个是水下,若是这两项科技难题得以破解,并由幻想变为现实,将使军事科技乃至民用科技事业产生巨大的飞跃,甚至还可能导致新一轮的科技生产力的变革,推出全新的科技概念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以下是这两项科技猜想的具体内容,水平有限仅供参考,若是有这方面兴趣的科技人员要将他们变为现实,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一、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能够有效摆脱地球引力的工具,使人类能够快速便捷地自由进出于地球大气层内外,去征服外天文太空。目前人类使用的火箭技术虽然能让人们达到征服外太空的愿望,但还不够便捷和快速,而且使用起来有成本十分昂贵,有效载荷还偏低,无法大量大批次地输送人员和货物去外太空,这就使得人类征服外太空的愿望受到很大的限制。那么有没有什么运载工具能够既快捷便利,又能大批量地运载人员和货物去外太空呢?目前使用的方法归根到底还是要依赖于火箭技术的更新和改造上。我提出的这个方案是另辟蹊径,从地球本身的地磁吸引力上去做文章。
在讲这个大胆的猜想之前,我还是想先说说过去人类征服外太空所使用的宇宙飞船,以便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所说的这个科技猜想。大家都知道,征服外太空的最大障碍就是克服地心引力对人员和货物的束缚,火箭要运载人员和货物到外太空去,必须燃烧大量的燃料,产生高温高热的气流,这时火箭末端的气压(即空气密度)骤然升高,则使火箭获得一个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向上运动,一旦这个反推力超过地心引力和空气的阻力,火箭就能冲出大气层到外太空去了。说到底火箭是利用了气体密度的突然变化来获得这个反推力,推动箭体向上运动的。实际上不只是火箭,飞机的升空也是利用了气体密度的突然变化来获得上升的推力的。大家也知道,飞机的侧翼上面是带有流线型幅度的,下面则是平直的,这样的造型能使侧翼上下的空气流动速度不一样,有流行型幅度的上面空气流动速度比较快,平直的下面流动速度比较慢,这就使得侧翼下面的空气密度要大于上面的空气密度,使飞机在运动中产生一个上升的推力,推动飞机向上升起。通过这两种不同运载工具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密度”,密度的不同所产生的推力足以让运载工具向上升起。那么,我们看不见的地磁,实际上也是一种物质,同样具有“密度”的差别,如果能够改变地磁的密度,要使运载工具升上太空就有可能了。(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