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结果的方法,即纳什均衡,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发现。60年代,泽尔滕完善了纳什均衡,并用于分析商品供应的垄断现象;豪尔绍尼证明了信息不充分情况下的对策理论。对策论的方法体系日趋完善。但是,尽管冯•诺依曼本人曾断言“对策论是唯一适合于经济问题研究的数学方法”
完善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研究,尽管它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分析相联系,在50~70年代,与处于发展与扩张中的传统计量经济学方法相比,它被大大地冷落了。直到40年后,人们对于对策论在经济学发展中的历史性地位才有了足够的认识。因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而获得198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J.德布鲁在获奖演说中指出,1944年就是数理经济学进入当代时期的开始。在这补充回答:一年,VonNeumann和OskerMorgenstern发表了第一版“对策论与经济行为”,这一事件宣告了经济理论发生了一次深刻而广泛的转变。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策论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对策论学者在国际学术界频频获奖,以对策论为分析工具的经济学书籍成了畅销书,大学经济学专业纷纷将对策论纳入教学内容之中。
3.模糊数学方法的引入
经济活动不仅表现为随机性,而且大量表现为模糊性
转变二元经济结构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所谓随机性,是对确定性,即有因必果的因果律的否定;而所谓模糊性,是对非此即彼的排中律的否定。用很富裕、富裕、小康、温饱、贫困来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用发达、中等发达、欠发达、发展中等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是模糊性的表现。对于模糊问题,建立在随机数学基础上的传统计量经济学方法就无能为力了,以模糊概念和模糊信息为研究对象的模糊数学方法的引入,必然是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从发展前景看,模糊数学方法在经济分析领域将主要应用于经济决策和政策评价,而不是用于经济预测。由于研究对象不同,所以模糊数学方法的引入不会取代传统计量经济学方法,只是开辟了计量经济学新的领域,
西方经济学论文形成一个有一定应用前景的分支,但永远不会成为计量经济学方法的主流。
4.非线性系统方法的兴起
所谓经济系统的非线性关系,并非只是直观所理解的经济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其本质的表现是个体的不可叠加性、时间上的不可逆性和空间上的有限性等。新古典经济学从方法论上讲可以概括为个体主义方法,即把个体看作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不同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的简单叠加构成总体状态。这就是传统计量经济学方法将复杂的经济系统划分为众多个体、
宏观经济学论文将复杂的个体经济行为简化为一个个线性方程的理论基础。显然,反映了经济系统的内部不可叠加性、时间上的不可逆性、空间上的有限性等本质特征的非线性经济模型,比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更逼近于经济实际,随着非线性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非线性系统方法可能是经济定量分析的一个方向,甚至可能成为计量经济学方法的主流。
知识链接: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经济计量学。理论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如何运用、
微观经济学论文改造和发展数理统计的方法,使之成为随机经济关系测定的特殊方法。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反映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用经济计量方法研究经济数学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广泛采用计算机组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定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说在经济学中,应用数学方法的历史可追溯到三百多年前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的问世(1676年)。
“计量经济学”一词,英文“Econometrics”一词最早是由挪威经济学家R.Frich于1926年仿照“Biometrics”(“生物计量学”)提出来的。中文译名有两种:经济计量学与计量经济学。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前者试图从名称上强调它是一门计量经济活动方法论的学科;后者试图通过名称强调它是一门经济学科。随后1930年成立了国际计量经济学学会,在1933年创办了《计量经济学》杂志。
我们应如何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含义?弗里希在《计量经济学》的创刊词中说到:“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与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决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各自并非是充分条件。而三者结合起来,就有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
后来美国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克莱因也认为:计量经济学是数学、
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统计技术和经济分析的综合。也可以说,计量经济学不仅是指对经济现象加以测量,而且表明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进行计量的意思。
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是一整套建立在数理统计理论上的计量方法,属于计量经济学的“硬件”,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用途或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理论检验。这是计量经济学用途最为主要的和可靠的方面。这也是计量经济学本身的一个主要内容。
预测应用。从理论研究和方法的最终目的看,预测(包括政策评价)当然是计量经济学最终任务,必须注意学习和了解,但其预测的可靠性或有效性是我们应十分注意的。
国外发展情况。计量经济学首先主要用于微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理论出现后,在宏观经济方面的应用发展很快,同时,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更加促进了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60~80年代初期,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可以说是西方经济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国内发展情况。上世纪五十年代未,有人开始过研究,但很快就中断了。直到70年代未,才恢复有关研究和学习,80年代后期是快速发展时期。同样,存在一些重大的问题。
与一般的数学方法相比,计量经济学方法有十分重要的特点和意义:
研究对象发生了较大变化。即从研究确定性问题转向非确定性问题,其对象的性质和意义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方法的思路上、方法的性质上和方法的结果上,都将出现全新的变化。
研究方法发生根本变化。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基础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
产业经济学论文是一种新的数学形式。学习中要十分注意其基本概念和方法思路的理解和把握,要充分认识其方法与其它数学方法的根本不同之处。(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