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美观照下的倔强女性
【内容提要】
中国现代着名作家沈从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萧萧》中,描绘了远离尘嚣的田园风光,深刻反映了湘西地区民俗风情和女性历经磨难仍能够坚忍、倔强的秉性,蕴涵着浓厚的乡土民情的自然、真诚与善美,颂扬了生命及优美的人性。
【关键词】女性《萧萧》沈从文人性美
有人说,沈从文是中国“最后一个浪漫派”作家,也有人称他是中国着名的乡土小说家。他的作品描绘了远离尘嚣的田园风光,歌颂了原始的淳朴的民风及下层劳动人民传统的人性美,反映了异域儿女历经磨难仍能勇敢面对、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毅力,展现了农村青年男女野性的情爱生活,表达了都市文明侵袭下传统美德沦落的哀叹,揭示了古楚文化的神秘、浪漫与激情。
正如哥白尼对天文学的贡献,达尔文对生物学的贡献,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以及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现代心理学和20世纪文化思想史的贡献,中国现代着名作家沈从文力作的“牧歌小说”对本土文学发展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他的作品的乡土特色的中心地位,主要人物的漂移、压抑心理的细腻刻画,性本能的无畏张扬,作者的意识和无意识的艺术表现等等,既植根于民族土壤,又体现作者强烈的忧患和抗争理念,深刻反映了湘西地区民俗风情和女性的坚忍、倔强秉性,颂扬生命及优美的人性。
一、竭力承受旧传统、旧习俗的束缚
在《萧萧》中,作者用生花妙笔设定了一个特定的夫妻关系。女主人公萧萧十二岁就出嫁了,嫁给了一个断奶没多久、年纪不到三岁的“小丈夫”。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很符合中国旧社会的旧传统、旧地方风俗。但深入探究,不难发现其中深藏着“男尊女悲”、“男女不平等”。而萧萧却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并且还尽本分。
文本开头,就写到当地婚嫁习俗:当地小女人做新娘子,由于从母亲身边离开,且准备作他人的母亲,还要同一个陌生男子在一个床上睡觉,做着传宗接代的事情,因此,有些害怕,于是,坐在花轿里不免要哭哭。而“也有做媳妇不哭的人,萧萧做媳妇就不哭。这小女子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又不害羞,又不怕”①。这一细节描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她默然接受自己的际遇,欣然面对自己的命运。
在夫家,风里雨里过日子,萧萧快乐生活着。帮家里做做杂事,能动手就动手;常听祖父讲过身女学生的趣事;还勤恳照看小丈夫。白天,萧萧带着小丈夫到野外去戏耍,到了晚上就不厌其烦地哄着常做噩梦、爱哭闹,同时又不再喜欢跟自己的娘睡的小丈夫入睡:“那丈夫本来晚上在自己母亲身边睡,有时吃多了,或因另外情形,半夜大哭,起来放水拉稀是常有的事。丈夫哭到婆婆无可奈何,于是萧萧轻脚轻手爬起床来,睡眼蒙眬走到床边,把人抱起,给他看月亮、看星光;或者互相觑着,孩子气的‘嗨嗨,看猫呵’那样喊着哄着,于是丈夫笑了。玩一会会,困倦起来,慢慢地合上眼。”②本来,不过三岁的小丈夫应该依恋的是他的母亲,可是,比他大九岁的萧萧嫁来了,由于她每日“抱抱”丈夫,到溪边洗衣也带着他,还常捡拾有花纹的田螺给他玩。萧萧对小丈夫的不反感、不嫌弃,赢得了小丈夫深深的依恋,并且,这种依恋一直伴随着他长大,也使得他能够接受萧萧的“过错”并结成真正的夫妻。
二、无畏张扬本能欲望
本能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内在动力,每一种本能都是身体需要的心理代表。随着时光的流逝,萧萧“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③。自然而然地健康地长大到了十五岁。她开始有了青春的骚动,开始有了情欲的激荡。而小丈夫仍不够大到可以圆房。她在丈夫这里得不到本能欲望的满足,只能压抑着。
正在这时,虽只是十五岁却高如成人的萧萧不知不觉地诱发了家里的二十三岁的长工花狗的性本能,他产生了性欲冲动。花狗先是教还不太懂事的“小丈夫”唱情歌并转唱给萧萧听,缭乱萧萧一颗压抑着的、荡漾的春心。后来,花狗索性自己当面唱给萧萧听。他唱道:“娇家门前一重坡,别人走少郎走多。铁打草鞋穿烂了,不是为你为那个?”④另一方面,花狗还对萧萧说:“我为你睡不着觉”⑤,并对天诅咒。萧萧终于禁不住花狗的挑逗,就稀里糊涂“一切尽他了”。性本能得以无畏张扬,无论是萧萧还是花狗获得了无意识欲望的满足。
这当然不能仅仅看作是颂扬了未受喧嚣世界的浊臭生活污染的边地儿女的野性的情欲美,而应该深层次地理解为萧萧心中蕴涵的性本能的莫大冲击力,以至于促使她冲出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道德约束的“禁地”,完成了心灵、心理、生理的超越。
三、真诚、宽容的人性美
沈从文努力挖掘的人性美在文本中是怎样呈现的呢?
我们从沈从文的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萧萧》时的时代背景可窥见一斑。他于1903年出生在湖南省西部的凤凰县,十四岁高小毕业后按照当地的习俗加入了地方行伍,做过卫兵、班长、文件收发员、书记等,后随部队驻留,亲眼目睹了军队经常凶狠杀戮大批无辜乡民的惨状。《萧萧》创作于1929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大地白色恐怖、满目苍凉。作者一方面面对残酷的现实极为不满,另一方面又深感孤独和寂寞。无意识中幻想着一个没有战争、没有欺凌、没有流离失所的民众存在的平和的人间天堂,渴望着美好的人性。于是,作者通过创作短篇小说《萧萧》并利用其中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来实现自身对人性美的救赎。
文学作品中的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往往取自于现实中的人物,是现实中的多个人物“缀合”而成的;甚至往往加工自作家本人的亲身经历或亲身体验。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复合的、共性的、立体的人物的心灵世界,因而在他们的具体行为中,不仅仅存在着他们自己或作家所意识到的动机,而且也存在着他们或作家所没有意识到无意识的动机和因素。
在文本中,萧萧、花狗两个人物形象,为满足本能的欲望,通过无人知晓的“野合”,宣泄了情欲、违背了伦理。但是,沈从文终究没有让自己走入“死胡同”而令这两个违背伦理、道德的人物形象遭受悲剧的命运。这时候,人性美的主题显示了它的巨大魅力。萧萧、花狗虽陷入困境,但花狗“偷偷溜走”却未被追捉;萧萧终获夫家的谅解。使得作品的人性美得以升华,升华到一个完美的境界。(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