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的重叠复沓方式也在前代叙事诗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大雅·皇矣》两次使用“帝谓文王”引领全章,《小雅·采芑》两次咏唱“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三次咏唱“方叔莅止,其车三千”。与《周易》《渐》卦中“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的叠句相比,《诗经》大小雅中叙事诗的重叠复沓不仅形式上更加稳定,而且也不再局限于诗句之内,而是更多地采取整章复沓的形式。通过整篇中同一诗章或诗句的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形成了回环往复、跌宕起伏的审美效果。
四言体式及其内部在联词缀句组篇上的灵活性及韵律感,使得大小雅中的叙事诗在保持形式整饬的同时,具有了丰富的节奏变化,从而极大地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得表情达意更加自由灵活。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可见,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追求是《诗经》大小雅中叙事诗的基本艺术特征。这些作品大都选择周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而很少征采神话、想象等虚构题材。在具体的叙述手法上,很少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历史事件“不是在情节冲突里展开”[8],而着重通过简洁的线条勾勒、宏大的场面经营和生动的细节刻画给人以美的回味和享受。因而整体上表现出质实洗炼的风格特征。不过,在强调征实和素朴的同时,大小雅中的叙事诗也始终关注在叙事当中传情达意、抒发心志,并在人物形象塑造、叙事形式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在早期叙事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叙事诗的表现技巧,拓展了叙事诗的表现空间,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对中国古代叙事诗歌的发展与成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俊阳,论雅诗中的叙事诗及中国古代叙事诗与史诗之不发达[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李山,诗大雅若干诗篇图赞说及由此发现的雅、颂间部分对应[J].《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3]张蕾,《诗经》叙事诗特色探析[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张来芳,试论《诗经》的叙事艺术[J].《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5]张宝林,《诗经》叙事艺术特征阐释[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期
[6]张荣纲,赵海菱,论赋在《诗经》叙事文本中的作用[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6卷第4期
[7]许并生,先秦叙事诗基本线索及相关研究考察[J].《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8]王荣,发现与重估: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论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9]田雯,《大雅》文学特色浅探[J].《邢台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10]赵炎秋,挖掘叙事学的中国之源[J].《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
[11]夏祖恩,《诗经》的史诗特色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2]易通,《诗经》中“载X载X”句式浅析[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6期
[13]周振甫,《诗经译注》[M].中华书局2002年版
[1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刘俊阳,论雅诗中的叙事诗及中国古代叙事诗与史诗之不发达[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张宝林,《诗经》叙事艺术特征阐释[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P90;2003年9月
[3]许并生,先秦叙事诗基本线索及相关研究考察[J].《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4]许并生,先秦叙事诗基本线索及相关研究考察[J].《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5]许并生,先秦叙事诗基本线索及相关研究考察[J].《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6]李山,诗大雅若干诗篇图赞说及由此发现的雅、颂间部分对应[J].《文学遗产》P27;2000年第4期
[7]易通,《诗经》中“载X载X”句式浅析[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6月
[8]李山,诗大雅若干诗篇图赞说及由此发现的雅、颂间部分对应[J].《文学遗产》P27;2000年第4期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