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内容的开放性。传统社会的德育注重理论的灌输和知识的传授。而信息时代的开放性、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网络交往的开放性要求网络社会德育的内容契合时代的要求和网络环境的要求,体现开放性,注重受教育者观念的转变及其能力的培养,而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道德理论和知识的传授。网络社会德育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的网络观念。
第二,网络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
第三,道德推断和应变能力。
2.教育过程的一体化。“德育的过程是一个帮助德育对象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使知、情、意、信、行各方面达到统一,并最终树立道德品质的复杂过程。”可见,知、情、意、信、行构成了德育的全部过程。网络社会德育的过程必须实现一体化即实现知、情、意、信、行诸环节的统一。
第一,提高道德认识水平。
第二,培养和增强道德情感。
第三,锻炼和培养道德意志。
第四,培养和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
第五,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对于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行为,网络技术本身并非道德失范的根源。然而不可否认,网络给予人们的空前自由度和释放感对于道德失范确实起了引发和催化的作用。这从另一个层面提醒我们应反省现实社会中德育的方式。现实社会中他律的、外在强加的规范和约束以及自上而下的道德说教和灌输,容易使人产生反感。从而使人容易在“自由自在”的网络社会中失去自制,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网络伦理问题。网络社会的兴起为传统德育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契机。网络交往地位的平等性、角色的匿名性等特征使得民主化的教育方式成为可能。网络社会的德育完全能够克服传统德育的单向灌输方式,实行民主化的讨论。民主化的讨论可以说是当代商谈伦理理论在网络伦理教育中的应用。商谈伦理理论认为。真理是通过商谈产生的,道德规则或对冲突的合理解答是通过商谈或对话的方式从所有成员的赞同中产生出来的。网络伦理教育在这方面可以大有所为。例如,关于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讨论可设定版权人、ICP(或数据库服务商)、个人用户、团体用户等利害关系人角色,使他们代表各自群体的主张进行辩护,进而明确网络社会中不。同角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基于情境讨论的教学方式,无疑会取得传统灌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良好效果。
(二)个体道德修养
儒家心性伦理为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实现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道德修养方法。
1.省察克治。
2.积善成德。
3.慎独。
4.践履。
以上是
竞争上岗演讲稿的内容。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