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发展史
企业文化这个理论中国的企业文化的发展史传播和在中国的实践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企业文化这个理论大家知道是在80年代初作为一种理论诞生与美国,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和方式的应用,严格的讲应该是在六七十年代日本比较超前的使用,在日本的企业管理当中,他在实践当中形成了一种管理方式,叫文化管理。但是日本人历来基础理论形成的不是特别多,蒙牛企业发展史但是日本人特别擅长于实践,比如国外有什么新的理论的发明,他会特别快的把他的专利买过来,而且以非常迅速的实践方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日本人最大的特点。所以,企业文化这种管理方式,最早自觉的使用和形成应该是60年代日本管理实践中形成,但是日本没有形成理论,理论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1980、1981、1982年这三年企业文化理论著作比较多,那四本我们称作四重奏的理论都是这三年出现企业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史的,传到中国是1983、1984年。所以,这个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引进,开始应该是1983、1984年这个时间。
第一阶段在中国的划分,从1983、1984年开始到1988年为第一阶段。这么划分的想法是什么呢?这一阶段我定位为知识的传播和认知阶段。在这一阶段争论的焦点主要是适合性问题,
学习企业发展史心得就是企业文化理论适不适合于中国企业,他是不是有这种文化上底蕴上的沟通,能不能适合中国企业管理和改革的实践,争论的焦点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这个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接受性,我们接受不接受他。所以,这几年的时间,理论的传播,知识的传播,大家探讨、争论
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史等等,都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来的。当然,在这个阶段当中,也有一些企业比较快的,比较迅速的进入了实践,像山东,还有东北,还有沿海地区,在这几个地区进入的比较早的进行实践。这是我认为按照的第一个阶段。当时那四重奏的理论,大家都在抓紧时间学习。
第二个阶段,严格的讲是1989年到1991年,大体上有这么三年左右的时间,
企业并购发展史这三年左右的时间,定位在低潮徘徊阶段。企业文化理论,这种外来的理论是一种舶来品,这种外来的理论在当时受到了置疑,甚至被认为是自由化的产物,是被划在西化理论范畴去的。当时,我最初接触企业文化著作是在1984年,1984年的时候接触这两本书以后,感到这个东西是非常新鲜,而且好像在中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之前,我是讲什么课呢?讲中国文化学概论,
三星企业发展史这个文化学我讲了大概三四年的时间,可是怎么讲,怎么觉得好像突不破,五四时代,中国关于文化争论的问题,在80年代又拿出来重新争论,几十年时间争论的焦点没有太大的变化,比如说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等等。梁漱溟,当初李大钊、陈独秀争论的文化问题,在五四时候又被拿出来,基本上就
成功企业发展史是几十年文化问题没有突破。咱们知道和平年代社会的主导力量就是企业,他聚集了大批的精英和人才,大批先进的技术,很多先进的设备,所以和平年代,企业如果发展不好,社会经济力量必定受损失,他是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细胞。因此,企业文化如果搞好了,大文化就能够有效的落实到企业基层。所以,当时我觉得这种理论应该是很有效的这种理论。
但是到了1989年之后
知名企业发展史,有很多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自由化的产物,当时我们单位领导找我谈了一次话,说你弄这个东西得批判,不但不能研究,你要批判,现在你要悬崖勒马还来得及,如果继续弄下去,后果自负。当时非常严重的。我说为什么不行?他说企业文化讲以人为本吧?我说对。他说以人为本就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就是人道,人道就是自由化,他是这个逻辑倒过来的,说的很渗人的。当时如
企业发展史演讲稿果扣上这个帽子,我就不知道哪去了。我说这个问题不能这么看,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是就企业管理微观世界而言的,他跟西方国家人本主义思潮是根本的两个概念,你要把书看看,不要望文生义,这么说是不对的。所以,当时这种舆论还是很有一定市场的。尤其中国有些很有名望的,有地位的大家站出来说话,比如说当时钱学森,他说什么呢?
企业管理发展史他说在中国要讲就应该是企业文明,企业文化这种话语权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就讲文明,而不讲文化。实际上我后来就觉得,看来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不管多大的大家,你不明白这个行业,你就别说,对你有不好的影响。就像钱学森研究导弹可以,这个东西你得看书,不能望文生义,但是他的身份在这,说出来的话有影响,所以对当时的工作和理论研究都有一定的挫折,
美的企业发展史相当一部分同志的情绪也很低落。所以,这段时间,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于内容的正确性,就是企业文化是不是正确的东西,是不是自由化的东西,还是新型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另外一个焦点在于话语表述的科学性,应该怎么样表述,关键问题在于姓社姓资,和社会的争论有很大的联系。这是当时三年的状态,但是并没有影响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实践的本质。
世界企业发展史还是有很多企业研究和实践了它。
第三个阶段就是1992年到2000年,这个阶段概括为知识普及和实践启动阶段,知识的普及这几年比较明显,这几年的标志性事件,第一个就是小平南巡讲话,他把中国市场经济从本质上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企业文化这个理论和实践应该说越是市场经济深入,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就显得越来越显著。因此,它和咱们国家的企业改革始终是同步
企业家发展史的,所以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市场经济推动起来了,一个高潮来到了,所以企业文化应用的方式和理论被重视起来了。再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十四大报告写进了企业文化这个概念,写进以后,大家认为中央有红头文件了,可以做了,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五中全会,都对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工作做了一些虽然很粗放,虽然比较简单的一些解释,但是必定起到了一定的
海尔企业发展史推动作用。在这个十四大报道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中,把企业文化主要定位在企业的文化活动和企业的一些思想政治工作,在这个范畴之内怎么应用企业,所以这段时间的定位不像现在这么清晰、全面、科学,还是原始一些,但是毕竟中央文件出现这个概念,而且就具体的工作部署了,所以对企业文化推动比较大。
第四个阶段,从2001年到现在,这为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可以
企业发展史怎么写概括为普遍实践,深入发展的阶段。所谓普遍实践,现在都是有组织,企业文化建设这项工作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大体还都处于自发状态,企业家如果比较敏感,他的文化素养比较高,他的文化自觉意识比较强,他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比较超前,他就自觉的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应用文化管理企业。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他期盼的红头文件,
民营企业的发展史来了就干,中央没有文件就不干。所以,这确实是中国社会的国情特点,但是到了这个阶段,第四阶段以后,这个实践就逐渐的由自发大面积的走向自觉了,这个里面很重要的几个事件是什么呢?从组织工作来讲,国资委发了好几个文件,要有系统的建设中国国资委系统的中国大
企业发展史多篇型企业的企业文化,这样就使得整个工作力度推动的相当大。但是,这方面理解慢一点的,他还在等待。但是,到了第四阶段,就不是在等待了,而是全方位的推进,在组织工作上有组织的推动。(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