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2011-06-19 字数6032字 点击: 次
电视专题片脚本:在希望的田野上
——新洲区二职高职业技术教育掠影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镜头) 汉施新施一衣带水,举水倒水两河夹流。在新洲中部广袤的原野,在武汉市明星城镇汪集街,有一颗明珠熠熠生辉,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市级重点职业学校——新洲区第二高级职业中学。 走近校门,迎面竖立着一座标志性的建筑:新苗,吸收着一轮红日的温热,在抽穗成长。进入校门,“尚志、笃行、强能、创新”八个金色大字引人注目。惜时亭古朴典雅,芳草园茵茵如染,梅林暗香浮动,桂子香飘三秋,古柏迎风傲立,香樟四季常青。尚志路志存高远,弘桥路春风袭人,乐群路敬业乐群。内容丰富的阅报栏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源泉,遍布廊檐的名人画像是启迪学生成才的榜样。理化生实验室、电子电工实验室、农学专业实验室、校内见习实习基地等功能完善,初具规模;图书阅览室拥有4.5万册藏书、百余种期刊,能满足师生博览群书的需要;微机室、电教室、校园网,让学生充分领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魅力。 “走特色兴校之路,务科技兴农之实,育创业兴乡之人”,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新洲二职高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走特色兴校之路(字幕) 新洲区第二高级职业中学创办于 1956年,1988年开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十五年来,二职人正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战胜了一个个困难,迎来了一个个胜利。 (镜头)(画外音)加快发展是职教事业鲜明的主题。我校十五年来突出了这一主题,在改革和发展中,学校走过了三个办学阶段:第一阶段(1988—1994年),确立了“农口” 专业的主导地位,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本思路和创业基础;第二阶段(1995—1997年),学校新扩改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生源逐年增加,“农口”专业办出了特色,畜牧、水产专业成为学校的“拳头”品牌;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学校居安思危,制定了“特色工程”的办学发展思路,即:壮大主体(一产业专业),发展两翼(二、三产业专业),强力保障农科优势,针对农村需要,适度发展二、三产业专业,以教学质量为保障,尝试开办综合高中,实行普职渗透,挖掘办学潜力,培养高素质、多功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教学工作中,新洲区二职高向全体教职员工提出“管理规范化,教学科学化,技能现代化”的要求,确立了“常规求严,课堂求实,方法求活,手段求新”的教改目标,在提高课堂效益上狠下功夫。学校认真抓好备、教、辅、改、考、析、评等环节,积极推广愉快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实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使学生如坐春风,学生的情操在耳目染中受到熏陶,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在尝试中加强专业思想,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实境教学法努力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实践,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获得了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习得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形成了强实的综合职业能力。向教研要质量,学校教育工作在科研的较高层次上运作,教师也由传统的“工匠型”向“学者型”、“双师型”转化,办学十五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形成了致富有术、就业有门、升学有望的人才多路输送特色;综职渗透、分类指导、合理分流的办学运作特色;适应性、灵活性、综合性较强的职业中专和实用技术短训班长短两线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并举的专业特色。随着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也走上了可持续稳步发展的道路。学校发展至今与1988年办学伊始相比,占地面积扩大了4倍多,校舍面积新增了15倍,教育设施、仪器、装备连滚翻,在校生数量增加了10余倍,调整了52%的专业方向,总资产翻了近8番。学校的发展,扩大了新洲教育的总体规模,优化了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 为有豪情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不断调整,不断改革,不断发展,二职人正以与时俱进,只争朝夕的精神,走出一条特色兴校之路。 务科技兴农之实(字幕)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在科教兴农中的作用,学校在区内普遍建立了科技推广点,认真组织全体师生开展送技术下乡的科技扶贫工作,以汪集地区为中心实行“班包村、组包队,学生包农户”的策略,积极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目前水产专业的校外技术推广点为10个,畜牧专业推广点有30个,园艺专业为22个;另一方面,坚持联合办学和短期培训,十五年来,学校共开办短训班142期,编印实用技术资料31000多份,培训学员3万多人次,其中60%的学员搞起了家庭养殖项目,累计创经济效益达1200万元。 畜牧专业是区二职高农学专业中的“拳头”专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创新,畜牧专业技术已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学校积极示范导向,不断开展技术辐射,大力扶持新兴产业,1995年,汪集地区掀起了一股“养鸡热”,养鸡业成为汪集农业的支柱产业。面对新形势,学校积极争取汪集街党工委审时度势,大力倡导农产品深层次开发,把养鸡业形成的产品优势与本地传统的鸡汤加工工艺相结合,将鄂东名菜“汪集汤”形成产业,推向市场。现在,已发展成熟的汪集汤业公司每天生产产品2000多件,“汪集汤”成为楚天四大精品之一,产品销畅省内外,并获得全国农产品博览会优质产品证书,实现了国家商品专利注册,每年可创纯利润1400万元。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既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提高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情,又使传统“农口”类专业焕发出了生机,促进了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面向农村,服务农业,致富农民”,多么自豪的心声,多么豪迈的气概!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今天,新洲二职高正一路高歌,为新洲经济建设作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育创业兴乡之人(字幕) 在教学实践中,区二职高提出了“边学、边干、边致富,毕业当个专业户”的口号,对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实行“专业对口,班级承包”的管理方案,大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对于在校学生,学校帮助他们建起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家庭基地,把他们“扶上马”;对于毕业生,学校积极同区内外有关单位联系,把他们“送一程”。目前,二职高毕业生中,运用在校所学知识从事个体生产,每年获纯利过10万元的有28人,过5万元的有50人,过万元的有120人。据统计,全区畜禽养殖大户、饲料经营大户中有70%是从二职高走出去的,全区四大渔场和部分集体渔场的技术管理人员有86%是二职高毕业生。 力行实践多壮志,强技强能天地宽。二职高的毕业生凭着他们在校习得的学习方法,获得的知识技能,形成的优良素质,走出了自己绚丽的人生—— 韩中华,学校水产专业毕业,现为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工程师,国家外国专家局有智引进示范基地经理。2002年10月10日,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对他进行了技术专访。(图片) 李金发,1991年毕业于新洲二职高,曾任新洲区水产技术中心副主任,现任新洲区旧街街道党政办公室主任科员、旧街党总支书记。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工作者、十佳青年。(同期声) 高桂英,学校畜牧专业毕业,现在新洲区潘塘街畜牧站从事基层兽医工作,每年创社会经济效益近100万元。(同期声) 程卫东,学校首届毕业生,毕业后谢绝高薪聘请,回家从事个体创业,饲养良种蛋鸡2000只,当年获纯利2万元。到1996年,他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扩大再生产,积累资产近40万元。程卫东一人致富,不忘乡亲,他扶贫济困,带领周围农户调整产业结构,从事养殖生产,使一村930户农民迅速脱贫致富,年创社会效益300万元,被群众推选为李集镇春光村村长,现任新洲区李集镇经委主任,先后被评为“武汉市青年星火带头人”、“武汉市新长征突击手”、“新洲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标兵”,当选为新洲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汪红宝、沈清华,学校96届毕业生,97年进厂实习,98年开始创业。目前每年饲养良种蛋鸡4000只,拥有精养鱼池40亩,购置了大型“东风”货车一台,年创产值120万元,获纯利润20万元,被授予武汉市青年星火带头人称号。汪红宝、沈清华志同道合,于2000年喜结连理,区长李上玉亲笔致信,对他们表示祝贺。 几年来,从二职高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青年,他们有海南省旅游公司经理黄国元,有养殖业总工程师缪建忠,有乡村畜牧站站长模范兽医张志林。光谷高科大厦,摩天入云,那里活跃着二职高毕业生的身影;深圳、广东、海南,弄潮扬波,那里装点着二职高毕业生的英姿。目前,二职高毕业生凭着厚实的文化功底,精湛的专业技能,从事着一、二、三产业,在知识经济大潮中尽显风流。 (学校校长谈学校发展规划) 几簇春华争暖树,万家新绿绕淡烟;惊雷振起林中鹤,点点排云上遥天。沐浴着第四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的春风,新洲区二职高职业技术教育充满勃勃生机。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校园里,学校领导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学校全体教师意气风发,投身教学,永立教育改革的前沿;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二职人举素质教育之旗,走特色兴校之路,务科技兴农之实,育创业兴乡之人;正以崭新的面貌,昂首阔步,迎来一个个胜利,创造一个个辉煌。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
本文源自一枝笔写作,地址:https://www.sdyizhibi.com/wm/qywa/qyztp/0224124202015.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