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人才能不能带来更人性化的执法?硕士城管如何定位自己与小商贩的关系?
如何写好年终总结和述职报告也会追着小商贩满街跑吗?对于市容管理,硕士城管又会有哪些不同于初中生城管、高中生城管的见解?更主要的,对于这些硕士而言,“城管”这个职位到底是一个大展拳脚的平台,还是仅仅作为一个跻身于体制内的跳板?这些问题,民众都在睁大了眼睛等答案,一句话,“硕士当城管,不看噱头看成效”!
口号喊得再响也是虚的,改变才是实实在在的硬道理。如果高学历真的可以带来新变化,让城管的服务水平有一些明显的提升,甚至带动城管队伍形象的大变脸,别说是硕士当城管,就是博士后当城管我们也举双手赞成,也不会觉得是浪费,毕竟,如果用几个高学历的城管就能换来城管温柔执法,换来众多小商贩的基本生存权利不受伤害,换来社会和谐,这笔买卖显然是赚大了,
时事评论范文可问题是,硕士生真的会给城管带来改变吗?
我们会越来越适应“硕士当城管”
这样的话题注定会引发口水齐飞,争议也很显然地摆在那里:一方面,按照社会分工的正常规律,高学历者理应去从事知识含量更高的工作;另一方面,城管队伍自身需要壮士断腕式的角色转变,吸纳高素质人才,规范执法。
不能不说以上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所以,较之“硕士城管”事件,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硕士生们报考城管的原由。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已不忍再提及的当下,说实话,我对这些硕士生们是抱以“同情之理解”的。在1925年鲁迅先生写给河南两青年的《北京通信》中,
新闻评论范文他曾经这样说,“但倘若一定要问我青年应当向怎样的目标,那么,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当就业愈加困难,当城管岗位有着“铁饭碗”的深度吸引力,硕士生自主选择流向它,其实并不是那么令人莫名惊诧。
不妨这么说,“硕士当城管”虽然是一种不正常的职业流动,但它又是某种社会资源倒挂的必然结果。从表面上看,基层乃至底层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人员的吸引力日益增加,深层次反映出来的,
中国评论其实是一些权力部门拥有了更多的资源与权力,这种更多的“占有”又可以衍生出现实的利益,直至非凡的吸引力。如此之下,一个地级市的城管大队才会拥有12名硕士;如此之下,即便只是从事沿街巡查的工作,硕士们也会“乐在其中”。
可以预料的是,基于高校教育“虚胖”形势,以及政府作为社会资源分配者角色的日趋强化,硕士从事城管以及其他基层职业的现象,会越来越多。作为围观者的我们,也会越来越适应“硕士当城管”——这也是一个虽然令人有些难以接受,却看得见的过程。足以引为观照的是,在精英教育的年代里,北大清华学生曾经“高高在上”,公众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要拥有“不寻常”的工作。当北大学生卖糖葫芦、卖猪肉的新闻刚开始爆出,
新版红楼梦评论围观者一时不知今夕何夕。而到今天,类似的现象,公众已经能够坦然视之,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平民教育的必然结果。同样,在一个“激烈务实化就业”的年代里,“硕士城管”现象也会经历类似的围观者心理嬗变。
正因为如此,轻率地去批评硕士们的“低就”或者“硕士城管”的“浪费”,都是飘忽甚至苛责之语。我们更需要尝试性地站在求职硕士的角度去感受,即便有些趋势看似不可逆转,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如何最大程度地去为相关机构与岗位“祛魅”,当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岗位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硕士城管”自然就不会出现。或而言之,即便变成寻常一景,也不会再惊起公众一片叹息。
以上
评论格式请参考。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