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论
新华网评:国企薪酬要摸底,更要起底
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启动国企职工薪酬调查,调查内容首次包括职工工资外收入情况。业内专家认为,此番摸底调查有助于国资委加强对国企薪酬的管控,有助于有的放矢地推动下一步国企收入分配改革。(8月22日新华网)
“低工资,多补贴,泛福利”,常用来形容一些国企的薪酬状况。持允而论,不少国企人员的工资并不高,和一般民企的工资水平并不悬殊,但为何“国企挤破头,民企人难留”?除了国企所蕴含的工作稳定度,还在于他们的薪酬体现在看不见的地方,即“多补贴,泛福利”。有例为证:不久前,国家审计署公布报告显示:中移动购买2400万元健身卡当做职工福利,一些央企违规给职工盖楼发卡;此前的审计中,包括中国核工业集团、南方电网等多家国企违规发奖金、补贴、旅游费……可以说,与工资单相比,那些名目繁多的福利更有含“金”量。
补贴过多、福利过泛,早已激起了舆论不满,但多到什么程度、泛到什么地步?公众并不掌握,往往都是通过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抑或媒体的个案披露才知晓一二。而对一些国企的隐性福利,监管部门也不能准确掌握。此次启动的国资系统薪酬大调查,最大的亮点当属调查隐性福利,即在以往调查的基础上,新增“工资外收入情况”一项。这意味着,调查内容将涵盖职工隐性福利收入、补充养老保险费(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各类商业保险等内容。
调查虽有必要,但应保证真实全面。如果大张旗鼓地调查,那些国企必然早作准备,还能调查出真相吗?如果走马观花、象征性调查,也很难发现问题。所以,不如暗访,悄悄地摸底,通过多种渠道查实,设置举报热线。另外,国资委调查国企,有老子调查儿子之嫌,应联合多个部门一起行动,比如由国家审计部门、统计部门以及其他主管部门共同调查。
摸底,就要摸实底;但摸底之后怎么办?应该大起底,即将所有摸清的情况,一一公之于众,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一个细节不能不提,据记者了解,此类调查国资委自2007年以来每年都会开展,但调查结果从未公布。
除了起底,更应该清理不合理的补贴和福利。有专家称,“摸清家底”最重要的意义便是为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提供参考,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应当破除垄断因素,提升分配规则的透明度。”诚如斯言,如果只摸底而不起底,更不推动收入分配改革,这样的摸底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新华网评:三问5000人吃空饷,谁失职?
今年6至8月,河南省周口市在全市公职人员长期不上班“吃空饷”问题治理中,短短80天,就查出各类“吃空饷”人员达5731人,按每年每人平均工资2万元计算,仅此一项开支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8月23日中国新闻网)
一个中部地区的地级市,竟然有5000人吃空饷,每年近1亿元工资支出“打水漂”。毫无疑问,在吃空饷的问题上,当地多个部门都存在失职问题。
首先,吃空饷人员所在单位及其负责人有没有失职?在周口市清理“吃空饷”问题专项行动中,多个单位自查自纠流于形式,虚报、漏报、瞒报,一些人用虚假病例、请假条等应付。这些对清理“吃空饷”行动敷衍了事的行为,说明了什么呢?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些单位及其负责人,对“吃空饷”是麻木不仁的,对干部管理是不敢“动真格”的。
其次,当地组织人事部门有没有失职?吃空饷的人员,以借调、病休、停薪留职等名义不在岗仍领取工资和津补贴。这些人员中,有的是“船到码头车到站”的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也有的是普通工作人员。熟悉政府部门运作规则的人应当清楚,一定职级领导干部的管理权限在组织部门,普通工作人员的管理权限在人事部门,而其工资管理均由人事部门核定后由财政部门下发。那么,长期不在岗的5000多人,其所在的组织部门在管理中,人事部门在工资核定过程中,有没有失职行为呢?
第三,当地纪检监察部门长期以来是否失职?一个地级市,通过80天时间的清理和整治,发现了5000名“吃空饷”的违规人员,无疑是成效显著的。但反观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长期离岗,早已违反《公务员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条例》中关于离岗时间期限的规定,迟迟没有发现和处理,而且,长期以来,放任“吃空饷”人员的规模一步步扩大,从干部管理、纪律监督的角度而言,谁能说,纪检监察部门的状态没有失职呢?
新华网评:刑拘“秦火火”,彰显依法治谣决心
以造谣传谣“闻名”网络的“秦火火”被刑拘的消息一经公开,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8月21日,记者赶往北京市某看守所,见到了真实姓名为秦志晖的“秦火火”。查看“秦火火”编造的谣言,在对名人的攻击中,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蓄意制造谣言,恶意中伤抹黑他人,以提高自己的被关注度和知名度。(8月22日《人民日报》)
刑拘“秦火火”,这是彰显依法治谣的具体行动,其警示意义重大而深远。
按照秦志晖的自解,取网名“秦火火”就是为了借网络“火一把”。而其“出名”的手段就是造谣:“利用时事热点,颠覆名人,才能尽快提高知名度。”据警方介绍,尔玛公司自2010年3月在北京市朝阳区成立以来,3年共编造传播各类谣言达3000多条,其中包括利用谣言连续攻击铁道部,将矛头对准红十字会,以及罗援少将、张海迪等名人,甚至已故的雷锋。而网民送给他“谣翻中国”的绰号,就是对其大肆制造传播谣言的形象讥讽。不过,绰号应验的结果是“秦火火”终于把自己“谣翻”了。
随着“秦火火”妖言惑众内幕的不断曝光,人们看到其造谣生事的手段并不高明。他们不过是利用社会热点和民众情绪,把自己打扮成“社会不公”的审判者,以编造谎言、无中生有的手段“忽悠”民众。“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就是他们信奉的宗旨。而其对“网民很容易忽悠”的自鸣得意,对普通网民也是一个警示。(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