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辞赋
“建安七子”是指建安时期对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的合称。建安为东汉献帝刘协年号,时间为公元196—220年,在时间上应属东汉,建安时期的作家主要有三曹、七子,所以文学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因为建安文学在文学思潮、艺术风格、作品思想等诸多方面与两汉文学迥然有异,一部分作家的活动、创作思想、艺术成就等也独步当时,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所以习惯上把建安文学划归魏代文学。因为他们共同经历了汉末乱离的痛苦生活,多于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表达建功立业的抱负,所以后人把这种文学精神称作“建安风骨”。七子之称,始出曹丕《典论·论文》。在这七人中,王粲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登楼赋》最为人称道。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杀,实际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文学活动。曹丕《论文》中称“王粲长于词赋”,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的《登楼赋》之所以成为抒情小赋的代表之作,是因为它打破了汉大赋歌功颂德的体制,开始面向现实,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表现手法上,一反汉赋雕琢的作风,虽用铺陈而不做连类繁举,有诗话的倾向,作者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结合的手法,篇幅短小,写景简洁明快,抒情深切动人,所以是建安小赋的代表作。为魏晋以后的抒情短赋开了先河。
王粲才能卓绝,但生逢乱世。十四岁时,军阀董卓劫持汉献帝和文武百官从洛阳西迁长安,王粲和父亲随行。汉献帝初平三年(192),王粲十六岁时,为躲避长安的董卓之乱,南下荆州。史称荆州牧刘表“爱民养士,从容自保,关西、兖、豫学士归之者以千数”(《资治通鉴》卷六十二),王粲与刘表又是同乡,所以投奔刘表。刘表原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王粲,因王粲“形陋”,改变了主意。王粲没有受到刘表的重用,怀抱利器,竟久淹客地。在他避难荆州第十三年(建安十年,公元204年)的某个秋日,登上当阳县东南的麦城城楼,骋目四望,自然万感横集,愁思泉涌,于是写下了这篇传送不衰的名赋。
这篇《登楼赋》,可以说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王粲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情绪。所以,其主题可以归结为:通过登楼四望,抒发了浓重的思念故土之情,倾吐了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表现了渴望施展政治抱负的迫切心情。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人们开始对自己的生命和命运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人的觉醒”。作家关注自己的生存处境,于是发出了“怀才不遇”这样一种时代的典型音调。作为文中的首唱,大概要算王粲的《登楼赋》了。
这是一篇抒情小赋,他以作者个人的情绪感受作为表现的主体。此赋的成功,首先就在于其真切动人的直接抒情性。
王粲在赋中抒发的苦闷和怨愤,表达出了封建社会中身处困境但心志甚高的文人的共同感受,故颇能激起历代有志者的强烈共鸣。“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李商隐《安定城楼》)“王粲登楼”,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而且也在后来用“王粲登楼”代指思乡与不遇的特有感情。元代杂剧作家郑光祖据此创作了杂剧《醉思乡王粲登楼》。
登楼赋赏析:
全赋共分三段。
第一段交代登楼之因,描写登楼所见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思乡之情。
赋的起首写道:“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一个“忧”字,奠定抒情基调,并通贯全篇,一笔到底,始终不懈。
登上这麦城城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势,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楼与它匹敌。携带着清澈的漳水流向沮水,倚靠着弯曲的沮水中的长洲。楼的背面是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面临着江岸水边新开垦的田地和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尽头是陶朱公的墓地,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坟丘。花木果实遮蔽着原野,谷物庄稼布满田畴。(这里)地方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故乡啊,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
“陶墓”,陶朱公的墓地。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雪覆国之耻,功成身退,漫游五湖,变异姓名,到齐叫作鸱夷子皮,到了定陶就叫陶朱公。19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后年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王粲此典,实际反衬自己一事无成,未能像范蠡那样成就功业,与后文“冀王道之一平”之政治抱负相呼应。
“昭丘”为楚昭王的陵墓。他所处的时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政治环境与王粲十分相似,更重要的是,楚昭王是一位深明用人之道的明君。王粲用此典,意思是自己不能与上像楚昭王一样的明君,英雄无用武之地,故感慨万千,深意正在于此。写景之中透露了些许“忧思”的信息。
第二段写在城楼上遥望故乡,抒发强烈的思归之情。
(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道路弯曲而长远啊,河水浩大无边深不可测。悲叹故乡遥远而被阻隔,眼泪横流而不能停止。从前孔子在陈国受困的时候,发出过“回去吧”的叹息,楚国的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仍然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庄舄在楚国做了大官在病中呻吟时却还发出越地的声音。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困窘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
开头四句集中写作者胸中“忧思”既深且广:遭逢乱世堪忧,羁于客地堪忧,飘零日久堪忧……而这种由社会动乱和自身遭遇相互纠结盘郁而成的“忧思”,已到了令人难以承受(“孰忧思之可任”)的程度。于是乡国之思自然涌出,襟怀大开,忧思之情倾心尽吐。下面笔势顺转,以折进之法,写山高水长之远景,藉古人古事,书穷达不变之乡情。而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切。
仲尼的典故,朱熹称“此孔子周流四方,道不行而思归之谈焉。”
第三段写迫切望治的心情,表达怀才不遇之忧。(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