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长于辞赋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王粲长于辞赋,是著名文学家。其祖为汉朝三公。献帝西迁时,王粲徙至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其时旧制礼仪废弛,朝内正要兴造制度,故使王粲与卫觊等典其事。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着诗、赋、论、议垂六十篇,有《王侍中集》。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最高。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鲁南辞赋同时王粲还撰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载“英雄”传记的史书《汉末英雄记》。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就《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
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颇得曹操的信任。所谓“建安七子”是指建安时期对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的合称。建安为东汉献帝刘协年号,时间为公元196—220年,在时间上应属东汉,建安时期的作家主要有三曹、七子,所以文学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因为建安文学在文学思潮、艺术风格、作品思想等诸多方面与两汉文学迥然有异,一部分作家的活动、创作思想、艺术成就等也独步当时,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中华辞赋所以习惯上把建安文学划归魏代文学。因为他们共同经历了汉末乱离的痛苦生活,多于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表达建功立业的抱负,所以后人把这种文学精神称作“建安风骨”。七子之称,始出曹丕《典论·论文》。在这七人中,王粲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陶渊明辞赋《登楼赋》最为人称道。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杀,实际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文学活动。曹丕《论文》中称“王粲长于词赋”,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七子之冠冕”。
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新辞赋体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西汉辞赋家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赏析
这是一篇愁肠百结的抒情赋文,诗人借登楼览胜,一口气倾泻了郁结了十二年的离乱流亡苦闷,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清平治世殷切的期盼。全文以一个“忧”字贯穿,情感贴切,深沉抑郁,是离乱人共有的悲情代表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全赋共分三段。第一段交代了登楼的原因,描写了登楼所见的景色,以及登楼观景引起的思乡之情。“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为了排愁解忧诗人登上麦城城楼眺望,因而触景生情引发了不尽的思乡之情。
魏晋南北朝辞赋散文诗人在孤独苦闷中登上城楼向四面八方瞭望,沿着城楼流淌的清澄的漳水与诗人清高的品德一触即发产生了共鸣,围绕着城楼弯弯曲曲的沮水诱发了诗人对曲折坎坷的人生的浮想。诗人作为天地的尤物,杰出的贤才,白白的辜负了这大好时光,心痛不已。恍惚中诗人放眼远望,那阔野北边的陶乡郊外长眠着天资聪敏、文韬武略,满腹经纶,无所不精的治国齐家的楷模陶朱公范蠡。诗人沉思他当初的经历不也和自己一样,纵有圣人之资,在政治紊乱的楚国,却不为世人所识。诗人在这里缅怀明主贤臣,仰慕他们治乱的功德,同时也蕴含着自己经世济民的远大政治抱负,希望能像他们一样立功建德。望着眼前的自然美景,
辞赋发展史诗人浮想联翩,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感叹。这是诗人对于自己流落他乡寄人篱下,没有用武之地,虚度人生无助的呐喊。
第二段写了诗人在城楼上遥望故乡,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怀乡思归之情。诗人尽管呐喊着“一会也不想在此地停留!”但是因为“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他思乡的痛苦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纪,虽然日夜盼归却是年复一年的客居。这昼思夜想,等不及又盼不来的思乡之情,怎么能够使人承受得起呢?这沉重的精神负担压迫的诗人再也站不稳立不住了,诗人不得不托住栏杆,继续敞开衣襟迎着北风向远处凝望,
敦煌赋“向北风而开襟。”诗人敞开的不是衣衫,是思乡的情怀,诗人用体肤在北方来的风中寻觅故乡的尘埃,执著的让心灵品尝梦幻中的乡土亲情。诗人极目望尽天边,寻觅故乡的山水,可视线却被高高的荆山挡住无法逾越。“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诗人还是不死心,迷茫的望着弯弯曲曲的长路,望着那欲渡不能的江河,望眼欲穿却看不到山水阻隔的故乡。读到这里,一个立体的孤立在城楼上的凄清忧患的诗人跃然纸上,
重庆打黑颂谁能够不为这立于茫茫天地间的孤影感动呢?
诗人的隐痛不光是流落他乡的思乡之情,更多的是对自己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焦虑与担忧。第三段表达了诗人迫切望治的期盼,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焦虑之情。“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诗人在痛惜时光流逝的感慨中,引用了诗经中“俟河之清,久寿几何”的典故。想想当年在长安时,诗人是多么的受人器重,年纪轻轻就受到位尊权重才学闻名的左中郎将蔡邕的赏识,并当众夸赞他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诗人十七岁就被司徒征召为僚属,汉献帝曾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只因长安局势动乱,他没有到任。
河南理工大学百年颂可如今在荆州,依附刘表,刘表却以貌取人看不起他。他是多么盼望一个安定清平的治世到来,能给他们这些才子一个驰骋纵横施展才能的舞台啊。自己多年来修洁其身却被时世抛弃不用,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价值取向人生追求最可怕的结局。“学而优则仕”,“不仕”而碌碌无为的庸夫俗子是受人鄙视的,“不仕”是读书人的耻辱。诗人作为名门之后,一代天骄,屈才是人生最大的失败与否定。想到这里,诗人不寒而栗的心境随着落日一下子暗淡下来。“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这里风的萧瑟与天的灰暗与诗人的生存处境的暗合,天暗对应心灰,风冷对应心寒。
2010年度上半年辞赋骈文碑记选粹诗人不幸的处境是因为天下祸乱的世事所迫造成的。“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在寂静的暮色中,兽有群相依,鸟有伴照应,对比之下,诗人此时孤独中的忧郁,又有谁来相解呢?征夫匆匆赶路还有个家的归宿,而诗人的归宿又在何方呢?“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