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古体诗歌创作有利于中国古体诗歌的发展,它的严格与风格的确为全世界别的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并使之成为一座不可撼动和超越仅仅只能仰望的高峰,不能否认它的历史价值和地位,更不能主观想当然否认它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但我们又不能不说它不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悲哀,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迟滞了至少一千多年,沉默了至少一千多年。当代诗人创作的古体诗几乎无人问津,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也不是因为缺少优秀诗篇,它深刻地反映了诗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毕竟诗歌需要发展。
什么是真正好的诗歌?当我提出这样的疑问时,想了又想,我觉得还是这样把握比较合适:只有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真正反映灵魂对生活,生命,现实的体验并且能够打动人心,引起思考与共鸣的诗歌,才可能成为优秀诗篇。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特别爱好,但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某种类型的诗歌,或者觉得它晦涩难懂个人单方面主观认为它只是个人的东西而对不负责任地横加指责,有时直接点不到要害,或者认为诗歌创作纯粹是吃饱饭没事干的家伙们在无病呻吟,这是要不得的,最起码,那不是对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的一种尊重。当然,在对待创作态度不严谨的诗歌上,我们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指出其诗歌本身存在的不足,毕竟这有利于交流与提高。
至于不同读者对某一作者的同一作品众说纷纭,我以为是读者层次与解读诗歌的态度,或者个人生活经验之间的差别所造成的,我记得某位诗歌大师在不同时期读自己的同一首诗歌的时候,告诉我们说,他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诗作者本身尚且如此,何况他人。至于前些时日有朋友告诉我说某位获一等奖作者的作品不敢恭维,幼稚的说法,我想是不是可以在对他获奖的作品彻底理解之后,再谈其它。
同样是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有着很大的区别,甚至是本质的区别。简单的说,散文表达的是作者的一些感受、思绪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小说是角色的经历,而这些东西都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一串串文字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当它们被组合起来并被读者整体感知后,才获得了价值,这时文字成了作者的工具,成了承载意义的载体,所以在评判散文和小说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作者写要表达的价值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构思,然后才是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词语被表达出来的。好的构思加准确、优美的词语构成了好的作品,意识是作品根本的目的。
但现代诗是什么呢?它的作者抽离出了由文字构成的意义世界,并俯视和欣赏文字。正如我们来到了大花园,仔细凝视每一朵盛开的鲜花。此时的作者成了园艺师,将自己喜欢的各色花朵收集起来,编织出好看的图案。至于这图案代表什么,他并不在乎。
现代诗歌也是由一个个作者觉得好看好听的文字组成的,每个字都给人美好的感觉。也许他们背后也有着被人们赋予的各种价值和意义,但这巧妙的组合并不是靠意义支撑的,同时,它们组成的整体也不代表某个意义或价值。这又如同一首歌曲一样,音符组成了美好的旋律,但它不指向某个特定的意义,关键在于好听。这也难怪诗和歌被别人组成了一个词:诗歌。很显然,文字本身就成了现代诗的目的。
所以,评价一首现代诗,我们要看的是它是否能够给我们自然的美感,然后它的意义和价值,读者可以自由的赋予。
诗歌写作小技巧:
学写诗歌,不是有感而发就能写好,还要学会捕捉诗意的灵光。那么该如何捕捉诗意的灵光,把诗歌写得灵动而又耐人寻味呢?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三点,即大胆想象、化虚为实、锤炼语言。
一、大胆想象,让想象营造诗意。
诗意离不开想象,要调动丰富的想象,从不同角度刻画要表现的事物。且看台湾诗人非马的《醉汉》:“把短短的一条巷子/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诗人把“巷子”走成“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看,作者用充满创造性的想象把“醉汉”思念家乡的意境塑造得真实而让人感动。
二、化虚为实,让形象表现诗意。
艾青在《诗论》中说:“诗要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原本感觉不到的东西能被感觉到,看得见,闻得着,知道它的温度和硬度。”抽象的东西即“虚”,能感觉到、看得见、闻得着的东西即“实”。诗歌用形象说话,而形象的获得寄托在具体的“物”上,用“物”表现情感,这就需要化虚为实,也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观、可感的具体形象。
比如“愁”,看不见,摸不着,能真切地感受到,却难以向别人描述。直接说“我愁死了,太难过了”,别人未必能理解,还以为你“为赋新词强说愁”呢!如何将心中的愁绪具体地表达出来呢?请看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妙表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多愁呢?诗人不明说,而是借实物来表达:我的愁和那春水一样,滔滔东流,无休无止。借物巧喻,化虚为实,读罢顿时觉得愁思无穷,绵绵不绝。
三、锤炼语言,让语言美化诗意。
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高度概括的,并且富有音乐性、多义性、可感性。所以在学写诗歌的时候要注意锤炼语言,让语言生动且富有张力。
首先,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美化语言。比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读来能从“柔软”中感受到夜晚的温柔与宁静,从“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感受到静谧和祥和。
其次,注意铺排句式,让诗歌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运用排比、反复句式:“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语言形式整齐有致,朗朗上口,有利于感情的表达。
把握了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后,当被生活或自然中的事物所感动的时候,不妨拿起笔,捕捉诗意的灵光,写一首小诗,说不定也会闪现熠熠的光彩呢!
古代诗歌写作意象: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也称意象体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单个意象,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一个整体意象。(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