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作学习
诗歌是文学殿堂的女神,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培养高中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任务之一。我在诗歌教学中很注重学生的诗歌写作。主要分为学习模仿、创作提升、成果展示三个阶段,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美读优秀诗歌。组织学生学习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作,不断诵读,体会诗歌的美。让学生感受诗歌空灵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飘逸或婉约,感受诗人的得意与失意。在诗歌的氛围里,学生能感受到生活的自在和美丽。所以,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领略到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意蕴美,把学生引领到一个诗意的世界,让他们喜欢上诗歌,并萌发写诗的冲动。
二.介绍诗歌发展变化史。在学生有了诗歌兴趣的基础上,我才娓娓讲述诗歌的发展变化历程。从诗歌的起源到《诗经》《楚辞》;从李白的雄奇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到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从古体诗到近体诗。而我讲得最详细的还是新诗,从“五四”新诗运动、早期白话诗,到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从诗坛巨匠艾青,到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从20世纪50—70年代的政治抒情诗,到80年代的朦胧诗、新生代诗潮,到90年代的先锋诗歌。听着我对诗歌脉络的梳理,以及对一些经典诗作的讲解,学生们感到前所未有的畅快,他们分明已被诗歌的魅力吸引住了。
三.选好模仿范本。学生作文,往往从模仿开始。写诗需要一个合适的范本,不能太难,太难了学生模仿不了,自然引不起兴趣。我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就不大适合作为中学生模仿的范本,不少外国诗歌又显得过于深奥。于是我将目光主要投向了中国现当代诗歌。如:刘半农的《叫我如何不想她》、卞之琳的《断章》,当代诗人顾城的《一代人》,以及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
当我将这些诗作介绍给学生时,他们开始激动起来,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喃喃自语,有的面露喜色。我想,他们大概是感受到了诗歌的美丽。而我也趁机分析了这些诗歌的妙处,它们的章法结构、想象空间、旋律之美,然后就让他们模仿这些诗,也模仿其它诗歌。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习作。如一位女同学的《故乡》:“一件漂亮的嫁衣披在身上/我将离开我的故乡/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可愿跟我一起上花轿”;另一位同学的《于是长大以后》:“于是长大以后/我不再牵着你的手/去看天边的彩虹//于是长大以后/我不再拉着你的手/去数夜空的星斗//于是长大以后/皱纹悄悄地爬上了/你的脸颊//于是长大以后/岁月的刀痕印在了/你我的心头”。
四.创作提升。进入诗歌写作的实际操作阶段,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十分浓厚。为了合理地引导,我将它分成了四个步骤。
初写:先指定写作对象,命题写诗,比如《夜雨》《月光》《家乡的风》等,再由学生自由写诗,充分发挥想象力,抒发真情实感。
交流:要求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诗作,先小组内交流,然后跨小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求学生客观实际地发表读后感受,不保留,既肯定优点,也指出不足。
修改:要求学生根据同学所提出的意见对自己的诗作进行修改。
评价:学生将经过修改的诗作交上来后,教师在最快时间内阅读每一首诗,并写上几句读后感,主要表达肯定之意,多鼓励,对不足之处委婉建议。然后,选取代表性强的诗作由作者本人朗读,然后全班讨论、评析,其余诗作则以私下交流形式向学生反馈意见。
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也讲解一些诗歌写作技法,介绍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比如诗歌中的“虚实结合”、空白艺术、多义性,诗歌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诗歌的意象、意境、意蕴,诗歌的正衬、反衬等等。当然像诗歌写作少用形容词,语句要流畅,要抒发真性情等,我也会在作品评价中贯通讲解。
五.举办诗歌朗诵会,编辑诗歌小册子,推荐作品发表。在时机成熟时,组织开一次诗歌朗读会,学生朗诵自己写的诗或别人的诗,让大家感受到分享的愉悦。同时我也安排学生骨干编辑作品小册子,争取让每位同学的作品都能得到展示,而且我还向县内外刊物推荐学生们的优秀作品,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有了前面大量工作的铺垫,学生写诗的水平会不断提高。反过来,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会增强。有的学生在诗歌写作中展示出了他们的才华,在周记里不时闪烁着诗的浪花。他们在学习鉴赏诗歌、学习其它文体的写作中有了更大的热情和自信,甚至深深地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诗歌写作意象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意象就有诗味,无意象就无诗味。因此诗歌的写作既忌有意无象,也忌有象无意,如某刊物发表的一首诗《勤奋》,可谓有意无象:“天才与勤奋作伴/成功与刻苦相连/不要期待幸运/也不要坐等明天/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这样的诗,只是一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喻象征,忽视形象,不讲意象,因而就像“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一类的小格言一样,作为格言尚可,作为诗实在不行。高尔基说得好:“真正的诗,即使略带哲学性,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耻。”另一种情况是有象无意,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平滑的镜面/反射着物体的图象/映出了少女的笑脸/照出了老人的目光。”又有人咏虾为:“弯着腰,绝不是对人恭敬。”咏山羊云:“翘着的胡子,不表明年岁大。”都是只知状物,不知寄托寓意,缺乏诗情画意,充其量不过是对事物特有形态的解说,味同嚼蜡,实为无深刻意蕴的肤浅之作。所以,有象无意,说到底就是立意浮浅或者说忽略了立意。意是诗的主旨,是意境的内核,这种意,不是意念的意,而是意趣的意。即经过情思的物态化后可看可听可感的“意”。正如诗中之象,也非纯客观的景物刻画,而是情思化后的“象”。立意贵在高洁巧妙,不能鄙俗不堪,取象贵在浅近亲切,又不能隐晦太多。这种分寸确实难以把握。所以,古代的费经虞说:“诗贵似浅非浅,不得似深非深”。因此诗作要出新寓意于极常见的物象刻画之中,使人一看就懂,却又回味无穷。韩瀚已有定评的《重量》就是如此: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一杆生命的天平,称出了张志新烈土生命的比重,突出了她“比泰山还重”的死所具有的独特的震撼力。将一个人和所有的苟活者相比,所形成的反差通过“天平”强烈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其意象既清晰又深刻,体制虽小,却能以极其强烈的情感含量取胜,正所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同样是以镜子报题材,前文所举一例有象无意,而李修炎的《镜子》,跳出了镜子的自然属性,展开了想象和联想,立意就高远深刻得多:“历史的镜子最公平/如果你害怕它/将它一摔,碎了——/它也将变成千万双眼睛……。”从镜子的自然属性联想到人类历史,从镜子的形象中提炼出“历史是公正的裁判”的象征寓意,开拓了诗的意境,从而表现了别致而深厚的哲理。再如,林蓝的四行诗《伞》:“当你向别人/敞开心扉的时候/别人却在想/如何握住你的把柄”以及某学生写的《足球》:“本以为自己十分圆滑/不想被他人踢得伤痕累累。”都能状物则物态活灵活现,寄意则意趣隐约可见,这些诗中的意象达到了“物我合一”“心物两契”的境界,诗味浓郁,无疑都是佳作。(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