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结尾含蓄宜“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小小说的结尾有三种方法:或画龙点睛,首尾呼应;或戛然而止,含蓄隽永;或出人意料,扣人心弦,即“欧?亨利式”结尾。
在平时学生的小小说习作中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现列举出来,希望对学生以后的写作有所帮助。
1.内容宜“真”不宜“伪”
例如,有许多学生喜欢写某位“落拓公子”的人生传奇,主人公常常凭借某种意志就登上了人生的巅峰,大有山鸡变凤凰的本事。本来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也可能发生,可是作者在写作时过分突出主人公某一方面的非关键因素,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如知识结构、能力构成、环境因素甚至人生机遇等),让人读后感觉特别“假”,难以产生认同感。
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的不足造成的,因此在小小说写作中要尽量避免写陌生的领域,多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人,须知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2.题材宜“小”不宜“大”
很多学生在小小说创作中有贪大求全的毛病,一是表现为时间跨度长,例如总想在小小说中表现主人公传奇性的一生,结果落得“一地鸡毛”,没有一处可供人细细咀嚼。一是表现为涉及人物过多,或逐一描写,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或喧宾夺主,主人公的笔墨过少。
这种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学生构思不严谨造成的。小小说的特点在于一个“小”字,故而要尽力做到结构紧凑,事件集中(一般主要事件的时间范畴不要超过24小时),人物集中(三五人足矣),寓意深刻(小中见大是小小说永恒的魅力)。
3.角度宜“专”不宜“泛”
篇幅特点决定了小小说是以其中的人物视角来展示矛盾冲突并展开叙事的,它的叙述受到叙述者视野的限制,即只能叙述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不能叙述别人看到或听到的而叙述者没有看到或听到的事情,更不能介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否则,会让人觉得内容虚假或松散拖沓。
例如王任叔的《河豚子》,全部从主人公的角度展开叙事。写他讨来河豚子给家人吃的矛盾心理;写他所看到的妻儿欢呼的场面;写他怕见全家中毒的惨状而外出,略去妻子做鱼的细节;写他回来后却见妻儿欢笑等待的意外,让他又不得不回到直面全家人食毒鱼而死的现实中(作为唯一的知情者,直面死神的降临无疑是最痛苦的);在妻儿的鼾声中不能入眠的依然是他,他没想到因煮的时间太长鱼已经失去毒性,求死不能的现实让他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无奈中。全文都是以这位主人公为中心展开叙事的,略去了不必要的细节,文章显得干脆利落。
4.结构宜“曲”不宜“平”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小小说更要注意这一点,矛盾冲突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性格只有在矛盾冲突中才能充分展示。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小小说的高潮。
如高考优秀作文《竞标》一文中公与私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情与法的矛盾,一重又一重,使文章悬念丛生,读来欲罢不能。最后揭开谜底,令人拍案叫绝。写小小说好比引着读者走山路。“山阴道上,络绎不绝”,阅尽人间奇景,是中长篇小说的惯用手法;而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则是小小说的看家本领。
5.表达宜“纯”不宜“杂”
小小说要写得有小说味儿,必须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人物的性格需要借助人物形象的言行来展示,这就决定了其表达方式只能以记叙和描写为主,且只能以人物描写为主。
有很多学生受散文写作的影响,总爱在文中夹杂过多的环境抒情和描写,使文章显得不伦不类。还有的学生爱给人物贴标签,先直接点出人物性格,再用事例加以证实。这种构思其实是受了议论文写作的影响,我们可观察一下思路:我认为某人是怎样的——不信,我举事例证明给你看——通过以上事例证明了我的结论。这就像用煮咖啡的方式泡茶,纵然是龙井、珍眉也难免暴殄天物了。
找到一个好的题材确实不易,就如极品茶叶于世间难寻一样,记叙描写则是泡好这壶茶的紫砂壶。在小小说创作中,应当用细节不露痕迹地展示人物性格,对人物不置褒贬,让读者自己去评价,去体味,
竞聘上岗演讲稿。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