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也是阳光
三•八节那天,我穿上新买的裙子,套上合体的大衣,擦亮长筒马靴上学了,我喜欢夸张一下属于自己的快乐。来到学校,还未走进教室,就见一群孩子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我刚走近,机敏的高子轩举起手中的花:“老师,祝您节日快乐!”一阵幸福涌上心头,我很高兴地接受了孩子和家长的一份心意。其他同学不禁投以羡慕的眼神。
这束花让下午变得更热闹起来,十三点三十分,我从校园的南门走进学校,哇——只看见从校园北正门涌进各色的花朵,小个儿的,大个儿的,一路喜气洋洋,手里握的,怀里抱的,那可都是对老师沉甸甸的敬意啊!
我来到自己的班门口,发现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孩子已经来了很多,而且有那么多孩子的脸上荡漾着自豪,他们笑得比胸前的花朵更灿烂。仅仅一会儿,讲台就成了花儿的世界……就在来往的人流中,有个小男生说话底气虽不足,但我还是听得很清楚:“我已经送过花篮给老师了,被曹老师拎回家了!”顿时,我心头的那一阵阵幸福与甜蜜像是苦瓜拌了糖一样,让我说不出是啥滋味。但仅过了两秒钟,我的内心就敞亮了——我庆幸自己又获得了教育的好素材。
我歪着脑袋笑眯眯地叫过他:“老师已经‘收到’你的‘花篮’了,很美,我很喜欢!” 他两腮通红:“我没……老师,我没……”“那你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想让别人羡慕我送得多。”……我告诉他这种心理叫攀比。
所谓攀比心理,是刻意将自己在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攀比是现在普遍存在于孩子之间的一种现象,比如对物质条件,父母的社会地位以及外貌的攀比等等。虽然攀比心理会给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但是攀比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从一个角度来看,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俗话说,“独木不成林”,原野里单独的一颗树,有着完全自由发展的空间,长出来的,却多是横丫斜节,成不了良材。长得高大、笔直的良材,都是在成片的丛林里长出来。原因何在?那是因为攀比,每棵树为了自己有阳光照耀,都必须一心一意向上成长。我们可以由树木想到孩子,不会攀比的孩子,就好像丛林中矮小的灌木,越长不高,就越得不到阳光,很快就会被其他的树木挤占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阳光,甚至会渐渐的失去生存空间。因此,面对孩子的攀比心理,我们不应把它视作“洪水猛兽”,而应仔细权衡利弊,及时疏导。
接下来的 班会课上,我就以《今天我们比什么?》为主题展开了讨论。先讲一个大学生,她来自农村,父母花了很多钱让她考上了大学,她却无心读书,每天与同学比穿衣服、比吃零食,每天向父母要钱,父母不给,竟然在其居住的村内张贴了“借钱启事”,目的是“寒碜寒碜我爸爸”。故事讲完组织同学扮演医生来诊断:这位同学的行为是否正确,她错在哪里?然后,让每个孩子对照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说法和做法。接下来讨论,我们小孩子之间应该比什么?最后我意味深长地给告诉他们:“今天,老师不会因为谁没有送花而不喜欢他,所以你们要是比谁送得多,那不仅是错误的,还是对老师的不敬重。老师永远喜欢那些善良、诚实、勤奋的学生。”
合理地引导,让攀比也成为孩子成长所需的阳光。通过这次及时的心理疏导,全班同学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了盲目攀比的坏处,明白了同学之间应该比学习、比进步、比能力、比努力,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儿。(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