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粮食安全问题调查报告
致力于促进我市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协调绿色食品科研、生产、销售、监测等方面的关系,加强绿色食品研究推广与服务。要充分发挥我市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推动绿色食品开发的横向经济联合。组织我市从事和热心于绿色食品管理、科研、教育、生产、贮运、销售、监测、咨询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开展绿色食品事业理论研究、人员培训、社会监督、信息咨询、科技推广与服务。为发展平安农产品,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产品入口创汇能力,推动我市社会和经济继续发展作贡献。
一、市粮食生产的历史比拟
全市12个县(市、区有9个商品粮基地县,市是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非常重要的内容。
1市耕地面积
年为245.37万亩,市耕地面积年为252.46万亩。减少7.09万亩,年均减少0.788万亩。年、年两年土地普查分别为272.37万亩和278.32万亩,分别比1994年多27.0万亩和32.95万亩。年为245.98万亩,比年减少32.34万亩,平均每年减少3.59万亩,耕地减少速度显著加快。如扣减年耕地普查面积比年增加的32.95万亩,年耕地面积为213.03万亩,比年减少39.43万亩,减幅15.62%。
2市粮食收获面积
市粮食收获面积22年年均379.06万亩,年年。最多为年的413.48万亩,比年均面积增34.42万亩,增幅11.20%;最少为年的342.11万亩,比年均面积减36.95万亩,减幅9.95%;最高年与最低年比较,相差71.37万亩,差幅20.83%。
市水稻收获面积22年年均305.38万亩,水稻收获面积。年至年。最多为的353.70万亩,比年均面积多48.32万亩,增幅15.82%;最少为2003年的283.77万亩,比年均面积少66.61万亩,减幅21.81%;最高年与最低年比较相差114.93万亩,差幅48.55%。
3市粮食总产
市粮食总产22年年均126.94万吨,年至年。最高为年的144.1万吨,比年均总产多17.16万吨,增幅11.90%;最低为1986年的107.58万吨,比年均总产少19.36万吨,减幅15.25%;最高年与最低年差距36.52万吨,差幅33.94%。年比年增20.19万吨,增幅18.42%。
年至年,水稻总产。根据市统计年鉴。市水稻总产22年年均113.88万吨,最高为年的125.22万吨,比年均总产多11.34万吨,增幅9.95%;最低为年的100.36万吨,比年均总产少13.52万吨,减幅11.87%;最高年与最低年相差24.86万吨,差幅24.77%。年比1985增0.51万吨,增幅0.48%。
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和市、县、乡主要负责人的政绩观影响,根据我调研情况。统计数字失真幅度较大。以年为例,早稻收获面积统计数字为40.0万亩,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干部估计实际面积不会超过20.0万亩。各种旱杂粮收获面积,统计数字为102.86万亩,实际面积估计不会超过60.0万亩。由于相当多的山垅田抛荒,中稻实际收获面积与统计面积亦有1/5左右的差异。
如果扣除虚报面积,粮食收获面积是粮食总产的基础。年的粮食总产和稻谷总产均比1985年有较大幅度地下降。
4年早稻情况和晚稻收获情况
年水稻播种244.22万亩,其中双早40.01万亩(平均亩产404公斤),根据市信息站收集各县统计。中晚稻175.13万亩,双晚39.08万亩,收获旱粮107.22万亩,其中马钤薯15.63万亩,甘茹35.8万亩,大豆27.39万亩,花生12.99万亩,玉米15.41万亩。据调查后推算,实际面积早稻和双晚面积低于20.0万亩,中晚稻面积150.0万亩左右,旱粮面积60.0万亩。
二、市粮食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情况
一粮食生产技术研究情况
主要采用引进消化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市粮食生产技术的研究。从事研究的单位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及各县的县级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现有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制、引进与开发、推广应用上,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究方面在省内尚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先后有十余个新品种(组合通过全国与省审定。继八十年代育成汕优63威优77之后,又育成汕优明86ⅱ优明86ⅱ优1273汕优82等新组合,水稻区试单产水平提高8%左右。栽培技术研究方面,主要有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塑料软盘育秧、水稻再生栽培、优质稻栽培技术、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稻烟菜菌优化栽培模式、甘薯、马铃薯脱毒高产栽培、花生、马铃薯复盖栽培技术、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对提高市粮食单产水平和品质,作出了较大贡献。水稻单产20年来提高了50公斤左右,各种旱粮单产增加10%左右,超级稻单产水平普遍达到650公斤,最高的达到900公斤。
二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情况
主体为农技站。推广情况:粮食生产技术推广队伍主要由各类种业公司和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组成。
1水稻良种复盖率达90%以上。
2优质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晚稻以宜优系列三系杂交稻和两优2186两系杂交稻等为代表的优质稻种植格局。
3再生稻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多年均居全省第一位。最高单产水平两季超过1300公斤。
4超级稻推广面积和单产水平全省第一。平均亩产562.99公斤,比一般杂交稻增产9%左右;年全市落实超级稻81.31万亩,建立了四个省级示范片2.0万亩。超级稻再生技术研究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稻烟菜菌优化栽培模式被农户广泛采用。一般亩产超越600公斤,最高亩产超越800公斤。
三绿色粮食生产情况
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件大事。市高度重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工作,发展“绿色粮食”生产是粮食种植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着力创建优质稻生产基地,大力推广优质稻的种植生产。并积极通过形式多样的广泛宣传,推介优质稻内在品种特性和优势,引导农民适应粮食产业化经营需要,根据市场供求安排优质稻的种植。
1建设绿色食品工作网络。至年底相继成立了市、县绿色食品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为我市绿色食品发展走上正轨奠定了基础。同时根据本市农产品质量平安具体状况,及时制定了市农产品质量平安工作意见》并对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企业给予奖励,有效地提高了市农产品质量。年底,全市共有17家企业的26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基地控制面积7800多亩,绿色食品产值16405万元。
2绿色优质稻米的种植与推广。从年起。市场收购价每50公斤比惯例品种高出15-20元,每亩可增收150-200元,深受农户欢迎。市先后引进“佳福占”等8个优质稻的品种,让农民用上放心种子,确保优质稻种植年年出新,进一步提高优质稻的市场占有率。目前,市具有一定优质稻生产规模的有等四个县,面积分别为34483亩、64696亩、35000亩和15000亩。(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