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处理好叙述与议论、抒情的关系,以叙述为主,议论因事而发,抒情缘事而生,用墨都要精练,只要能接通文旨即可,防止拖泥带水。
2011年广州考《游戏》,有位考生别出心裁,这样开篇:“苦难和命运之神打赌,他要与人类玩一场有趣的游戏,苦难叫命运之神在天上静等他凯旋归来的好消息。”主体部分叙写了两次“造访”——第一次“造访”贝多芬;第二次“造访”斯蒂芬·霍金。“造访”的过程其实就是两位名人克难前行而“苦难”屡屡败退的过程,这些叙事可读性强,用了六百字左右;接下去作者以精彩的三句议论收尾:第一句“游戏再也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自然地收住叙事,转入议论,与题目、开篇照应;第二句“向苦难低头的人,苦难叫他们弱者;不畏惧苦难的人,苦难反而敬畏他”站到哲理高度,从正反两面总结人生感悟,道出令人深思的苦难观;第三句“苦难说,在这场游戏中,他输给了强者”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苦难”之口说出“游戏”的结果,再次强调“坚韧顽强”的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这三句话才六十多字,却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文章至此戛然而止,余韵不尽。
叙事散文写作指导2
散文重在抒情,也贵在抒情。因此,如果是写人叙事,则要借事写出自己对某人的深深眷念或者对曾经岁月的悠悠情怀;如果是写景状物,则要托物抒发个人对生活或者人生的感悟。真情实感,散文之魂。
那么,散文中的“事”是如何呈现的呢?一般以两种形式呈现:1.不是牵动社会神经的大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丝丝小事,或曰琐事;2.即使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较为完整的一件事,也不是像写记叙文那样将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往往只撷取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片段。但是,我们在写这些琐事或片段时,又一定要流泻一片真心、倾注一段真情:或尊师爱长,心绪奔腾;或恸亲伤逝,悲痛难抑;或遭逢困厄,郁愤难平;或怀乡思人,婉转缠绵。如果能将这些琐事或片段用情感的线索巧妙地组合起来的话,那就是韵味深长的散文,此之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如何让情感融入散文呢?首先,面对题目,我们要搜寻自己生活中有关的人物、事件乃至画面;接着,用心过滤出其中的情感因子,即曾经使你的心弦颤动过的某一个点;最后,把这样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用形象生动的文字表现出来,让字里行间溢满绵绵情意和幽幽诗意。
当然,在对琐事或片段的叙述中,为了增加散文的情感底蕴,也要适当运用一些写作技巧:
第一,画面神化。在写人叙事散文的写作中,为了增加抒情性、文学性,往往要适当地来一点写景状物,模山范水,这就有了画面描写;而散文的画面如果没有飘逸神韵诗意的话,那就是“死”画面。试想,杜甫如果不是孤独悲秋,笔下就不会出现“萧萧”的“无边落木”;李清照如果不是“凄凄惨惨戚戚”,就不会绘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图景。因此,“画面神化”就是美景丽物与神韵诗意的融合。其神韵,是感人的情趣;其诗意,是灵动的文字。
那么,如何使画面神化呢?概言之,即绘声绘色,描情摹态。具体言之,除了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之外,还要运用“想象掘进”法。一般来说,在开始生成画面时,也需要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但那指的是生成现实之景;而作为写景状物的散文,还要在现实景物之上加一点想象之景,而且这个想象的层次还要尽可能逐步掘进,使散文的神韵诗意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体现出来。下面举一习作《生如葱兰》中的一段话为例:
葱兰的颜色是如此的洁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纯粹的白。白得无畏无惧、肆无忌惮,纯粹得叫人嫉妒。她的花瓣是如此舒展,毫无保留地露出她金黄色的花蕊——像是一颗炽热的心。那滚烫的金黄啊,我真怕会溅出来。而她的花柱高高地立起,卑而不微,纤而不弱。从侧面看去,她则呈现一种拥抱的姿态——张开双臂企图把蓝天拥在怀里。
这一段话写了葱兰的颜色、花瓣和花柱三个方面,这是现实之景的主线。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景物主线的感知上,而是借助想象不断延伸。例如作者写了葱兰的“金黄色的花蕊”,接着说“像是一颗炽热的心”,这就是展开的浅层想象;“那滚烫的金黄啊,我真怕会溅出来”,这是更深层次的想象,因为它完全是建立在一个想象“炽热”之上的。由于有了这两个层次的逐步掘进,作者对葱兰的礼赞向往的神韵就飘逸而出了。
可见,“画面神化”可以让画面既充满动感,又溢满人情,从而见出内情与万物相生、心声与天籁交融的韵致,此之谓“体物赋情”,“形神兼备”。
第二,情景活化。叙事散文中,哪怕是叙述一件琐事,描述一个片段,如果能够显现出人性的迷人光辉,散发出生活的芬芳气息,那就是“情景活化”。如优秀考场作文《无处告别》中的片段:
走过旧街南边的老房子,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铁门已生出了暗红的花纹,墙上的爬山虎绿意盎然,清冷缠绕,仿佛纠结在心中的往事;凉风吹开记忆之门,从前的一幕幕光影重现。
童年,是菜园里菜叶上安静蛰伏的七星瓢虫,是明媚阳光下天真纯洁的笑脸,是打碎瓷碗后等待责备的惊恐,是考试得双百后一路狂奔的气喘吁吁,是手牵手的真诚,是泪水的透明清澈,是甜,是喜,是张开双臂拥抱梦想的毫无畏惧……每一个人的童年都各不相同,然而每一个人的童年又何其相似!一生中最纯净无瑕的东西,都埋在那个叫童年的地方,那里埋着善良,埋着懵懂,埋着第一次的悸动和害羞的甜美。
作者精心选取了富有生活气息的“旧街南边的老房子”和生出了“暗红的花纹的铁门”等作为自己童年生活的背景;同时,又选取“阳光下的笑脸”“打碎瓷碗后等待责备的惊恐”“考试得双百后的狂奔”等充满人性光辉的片段来作为抒情的载体,使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童年的眷恋,对未来的向往,显得情意绵绵,含蓄悠扬。(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