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虚实互化。一般而言,文章中的“虚”,指的是思想情感、哲理意趣;“实”,指的是记叙的事情。但是在散文中,虚实还有另一层含义:实,即文中的琐事或片段;虚,即与之相关的情景或者材料。这情景,这材料,或是回忆所得,或是想象而成。散文写作中,若能将这或回忆或想象的材料恰到好处地组合进文章中,虚实互化,就能起到或对比或烘托的作用,使文章既有思路开阔、内容充实的丰厚之美,又有构思精巧、文笔跌宕的灵动之美。例如下面一名考生在《站在老家的门口》一文中就较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
不经意就走到了老家门口,岁月斑白了门上的门神壁纸,消褪了朱红色的门漆,朽蚀了高悬的门檐。叩门的手停在半空,不知该进还是走开。一路的疑问一一跳出,儿时的画面纷至沓来。
我们的胡同还在吗?那棵高大的槐树还在等着我放学回家吧!
转身拐入小院,古槐还在,恍惚间看见奶奶依然安详地在树下纳着鞋底,总感觉奶奶的鞋底沾了槐花的香味,总爱穿着不肯脱下。恍惚间看见母亲在屋内张望,该是在想今天贪玩的娃又忘了回家吧!看见父亲弯着腰,将水桶放进水井,捞起满满的一个月亮,然后有节奏地担进家门,该是那月儿也进了我家门儿了吧!恍惚间看到我自己在放学后的雨天,穿着凉鞋跳跃在石板道上,一步两步……
后来,一纸封条贴住了我向里张望的眼睛,村子里传言上级发命令要整治村容,将老院改成商业街。
那时奶奶慌了,满院里转,却不讲话,如同枝柯间找不着旧日里做窠的寒鸦,在枝柯间翻飞,孤独惆怅。
再后来一切都变了,古镇如同一个抹着脂粉的老妇人,在时代T台上走秀,却让人惊喜不起来。我流泪了,古院也流泪了,那条穿过院子的小河涨得飞快,那奔流的不是水,而是古院的眼泪吧!一滴两滴……
肆虐的笑声传过来,惊醒了我的梦,我还站在原地,站在老家门口,舍不得进,更是不忍进,害怕进,如同怕看旧照片里的初恋情人。
转身,回首。默默走开,眼泪成诗。
本文作者站在老家门口,目睹岁月印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不仅构思精巧,首尾呼应,文笔细腻,感情真挚,而且将今天的变迁与昨天的人事巧妙组合,在眼前的实景中融入想象的虚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于凝练厚重中见灵动洒脱,在时空转换中见情感的撞击,情味深长,生动感人。
第四,语言诗化。散文是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的语言就要诗意化。语言诗化的途径很多,现略举如下:
1.用字求新。即遣词造句要力避陈词滥调。实际上,有时候一个字或一个词能救活一个句子,一句妙语能激活一段文字。如下句“我知道:那十几里山路还等着空腹的父亲去一步一步地走”,读起来有点平淡,但如果将最后一个“走”字换成“量”字,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2.角度求妙。叙述事件时如能从人们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也能使语言富有诗味。如“妈妈对我投来赞许的微笑”一句,显得一般,若换成“妈妈把对我的赞许安置在一个微笑里”,就新颖得多了。
3.意蕴求厚。炼字就是要炼意,诗化的语言既要优美凝练,又要含蓄隽永,即所谓“字惟期少,意惟期多”。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老牛的长尾巴一甩,一个未经构思的黄昏,就随归巢鸟儿的翅膀上的斜阳飘落下来。
②奶奶的童话,连同那遥远的歌,一块儿为我编织了睡意,把我送到了一个星星与蝙蝠萦绕的梦境中。
这两句美得让人心醉神迷。可见,语言一旦有了意蕴,就有了浓浓的诗意和独特的魅力。
4.形式求美。这就要运用排比、对偶、拟人、比喻、移用、通感、整散结合等手法,使文字优美灵动,充满诗意。例如要写江南春雨的情景,如果用类似下面的句子,就可平添迷人的风姿了:
江南雨斜,斜成檐前翻飞的燕子;江南雨细,细成荷塘浅笑的涟漪;江南雨密,密成原上青青的小草。
总之,叙事散文的写作要缘情而写,借事抒情;而抒情又不能平实直白,要自然生动,含蓄蕴藉,充满诗意。这样,散文就有了美感,有了韵味,也就能动人而且感人了。
叙事散文写作指导3
叙事散文是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的文章。这类散文的艺术特征是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点式”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叙事散文写人叙事,所要表现的是典型化了的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把揭示作者的主体感受作为叙事散文训练的着眼点。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关心与爱护,对幸福已经麻木。生活也比较枯燥,三点一线,家庭(宿舍)——教师——食堂,再加上应试教育的重压,很容易陷入机械、麻木状态。
如何才能使学生的感受丰富起来呢?
(1)要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注意观察,用心去感受。坚持写日记能捕捉每天生活中的浪花,使心灵敏感,情感细腻。
(2)唤醒同情心。同情心是一种天性,是所有感情的出发点。它不仅是针对弱者,实质上,它是对美好事物的关心和怜悯。一位盲人乞讨时说:“自幼失明,生活悲惨。”结果所获无几。雪莱给他改了一下“春天来了,可我看不见”。施舍者如云。感受生活,觉察幸福,这是构思散文的前提。
如今文艺界刮起了“原生态”风,我们可以把这股风起引入到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原生态就是要让学生讲真话、抒真情。而真情源于生活,源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可以说美感产生美文。这是文章写作的客观规律,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遵守这一规律。因此学生生活感受能力和美感体验能力的挖掘和培养,是作文教学之根本,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泉源。我们可以这样规划:高一年级,指导学生感受家庭、交往、交际、自然与社会,体验亲情友情人情风物风情;高二年级,指导学生感受时代历史与科学自然,体验崇高与悲壮、形象与理性;高三年级,指导学生感受人生,体验人性。但这种分解不是平行分离,而是旋回层进,交融升腾。这样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相信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将会有一个全面的提高。(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