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套路是这样的:直接从人们的常识入手,根据物品的价格和物品的数量谈需求关系和供给关系,价格为纵座标,数量为横座标,需求曲线一定要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一定要向右上方斜升。如果把货币当作“物品”,则定义利率是货币量的“价格”;如果把资本当作“物品”,则资本的“价格”也是利率;如果把劳动力当作“物品”,则定义一个“工资率”为“价格”,如此等等。所有物品的“价格”与物品“数量”之间的需求曲线都应该向右下方倾斜,所有物品的“价格”与物品“数量”之间的供给曲线都应该向右上方斜升。――所有的经济系统都如此千篇一律、似曾相识,你说怪也不怪。
利率的本质都没有搞清楚,就这定义、那定义,还有不闹笑话的?
三.《宏观经济学》的残酷性
分析了IS-LM曲线后,接下来讨论总需求曲线(AD曲线)、总供给曲线(AS曲线)的“均衡”。AD曲线描述物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中,价格水平P与产出Y的关系曲线,方程式(14)就是AD曲线。由式(14)可知,当物价水平P提高时,(M/P)减小,所以对物品的需求Y会减小;反过来,当价格水平P下降时,需求Y增加。如此,如以Y为横座标,P为纵座标,则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AD曲线。前面说了,投资方程式(2)是有问题的,因此,这样得到的总需求曲线应该也是有问题的。你想,如果人们对物品的需求量增加,物品价格将会怎样变化?凭经验,价格应该升高,这是一条向右上方斜升的曲线,不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不乱了套了。
再说总供给曲线,AS曲线。《宏观经济学》为了与向右下方倾斜的AD曲线相配合,必须拼凑出一条向右上方斜升的AS曲线,这样可以找到交点。怎么拼凑呢?首先需要把生产成本中的劳动者实际工资确定一下。劳动者的实际工资由下式表示:
W/P=F(u,z) ――――――――――――――(15)
上式中的W是名义工资,P为价格水平,F表示函数关系,u为失业率,z为其他变量。现在看看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是怎么确定劳动者的实际工资的。“工资决定意味着实际工资W/P和失业率u之间存在着负向关系:失业率越高,工资制定者选择的实际工资越低。直观地看很显然:失业率越高,工人的谈判能力就越弱,因此实际工资就越低。”(Olivier Blanchard ,2003,第140页)这叫什么?这叫乘人之危、落井下石。还有一位张姓经济学家说得更彻底:不要定什么最低工资标准,(对于具有大量产业后备军的发展中国家),工资能定多低就定多低。这样的工资制定原则,应该叫作“残酷的工资制定原则”。这种残酷的工资制定原则,社会主义国家适用吗?我认为不适用,决不能采用。所以,下面我也不想再计算什么AS曲线了,即使计算出来了又怎么样?能够用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
四.结束语
由以上论证可知,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不提它偏袒资产者一面,单就学术理论基础而言,是荒谬的、不成立的,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属于伪科学,理应送进历史博物馆。经济学家不能老在“市场”上转悠,应该到“工厂”里转一转,生产过程同时创造供给和需求才是客观实际。
[1]Olivier Blanchard ,2003 :《Macroeconomics》, 中译本,清华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