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居民消费现状所存在问题的若干理解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却存在着消费断层和消费升级过程中国内消费品供给不足引致的消费梗阻现象,对整体消费结构的优化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将就此引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究相应的对策与出路。
关键词:消费升级 消费断层 消费梗阻
一、居民消费状况的历史回顾及现今存在的问题
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经历了从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逐步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转移的过程,从十几年前的“十元级”“百元级”“千元级”到近几年的“万元级”“十万元级”,消费品的档次越来越高,折旧越来越快。
1978年改革开放前主要追求“三转一响”的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消费重点主要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8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潮,这一时期大约延续了十年左右。在城市经历了以排浪式消费方式普及家用电器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消费结构剧变期,以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成为集中的消费热点。新四件基本普及后,电话、空调、家用电脑又逐渐进入城镇居民家庭,2003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27.8台,空调61.8台,移动电话90.1台,而且部分城镇居民经过多年的资金积累期已具备了从万元级向十万元或几十万元级以上消费过渡的能力,汽车、住房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城市家庭。
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现代型过渡阶段,但是我国目前的消费状况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消费断层影响整体的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尚处于较低水平,在城市开始普及时,家用电器才刚进入农村家庭,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只相当于城市十年至十五年前的水平,而家用电脑、空调、移动电话、轿车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更是微乎其微。
第二,在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事实上存在国内市场消费梗阻,国内消费品生产行业没有很好地把握一轮轮消费升级的契机,使国内产业遭受周期性的冲击。国内相关行业由于没有及时地针对消费升级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以致国内的部分消费需求要有国外满足,即使调整了也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使产品的竞争力远不如人,许多市场利润空间拱手让人。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今的电脑、手机、汽车,居民所认同的大多都是国外品牌而国内的同类产品却少有能与其抗衡的。
二、 居民消费现状所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一) 消费断层原因分析
消费断层的原因很明显,那就是农民低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所造成的。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一个低谷期。1997-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3.97%,比改革开放以来24年平均值(7.33%)低3.36个百分点。并且在农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的背后,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是停滞甚至是下降的。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2000-2002年全国增收农民占56.4%,收入持平占1.6%,减收农户占42%,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不仅没有改善而且在不断恶化。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1,1983年为1.82/1(改革开放以来最低年),1997年为2.47/1,2002年为3.11/1。
造成农民低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工业化原始积累时期,工农业“价格剪刀差”对农业的掠夺致使农业的生产条件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农业停滞不前,这一历史根源对于农业的影响至今尚存。
2、 农业增长面临明显的需求约束。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但基础并不牢固,影响收入增长的根本、长期、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恩格尔系数急剧下降,整体上影响农产品需求扩张。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已很困难,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潜力也在下降。
3、 非农就业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农民就业极不充分。2001年农业GDP份额占15.2%,而就业份额占50%,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根本改变。进城农民的地位、就业、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与城镇居民相比不平等程度很大。
4、 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与保护体系不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按WTO协议的计算口径,1996-2000年国家对农业支持总量分别为1083亿元,1267亿元,1826亿元,1709亿元,2200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4.9%,5.3%,7.4%,7%,8.8%,而发达国家则为30%-50%,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在10%-20%。政府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占60%,建设性支出比重不高,并且建设性支出中大中型带有社会性的水利建设占较高比重,农民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性设施建设比重过小。农业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而生产环节补贴却很少,另外农村资金严重外流,农户、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困难,目前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10%,占农村信用社34.2%,支农力度减弱。
5、 土地征用对农民补偿过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粮食流通机制改革严重滞后。
(二) 消费升级过程中国内市场消费梗阻而使消费品生产行业遭受冲击的原因分析
1、 投资方向的“失误”
消费升级过程中,消费品生产行业的供给结构要适时做出调整以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发展。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它应该随着消费品供给结构变化作出及时调整,厂商应该敏锐地观察到新的消费热点而及早地进行事前投资,否则就会跟不上消费需求变化的进程。而我国消费品生产行业正是因为投资方向的失误而在一次次的消费升级中错失良机。
当前“经济过热”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过热”拉动的,在十六大以前全国各地就已经出现了大搞“形象工程”的热潮,修大广场、盖办公大楼、铺大草坪梅花市容等成为流行的风气。各地新领导班子上任后又普遍大搞“政绩工程”,特别是热衷于投资建设产值高税收多的大项目。有些经济学家把这种由于消费增长缓慢投资拉动的“过热”只是引发生产资料等中间产品紧缺和价格提高而消费物价指数没有明显提高的状况叫做“没有温度的高烧”(徐小年)或者“非典型过热”(张曙光)。这是为了弥补近几年需求不足而用投资拉动经济的结果,而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迹象,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长28.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办公楼投资比上年增长34.2%,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9.1%。我国是一个储蓄大国,投资的来源可谓丰厚,但是投资应该合理使用,在一轮轮的产业冲击下,应该对我们有所警示,投资于未来主导消费品的生产能力把握消费升级的契机,而不要把大量的储蓄资源用于“政绩工程”以及低效率的重复建设。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