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2011-10-03 字数4375字 点击: 次
浅析幼儿惜物感的培养
摘要
惜物感,是道德感的具体化,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和物品的爱护,有珍惜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反应。培养孩子的惜物感,这既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
关键词
幼儿 惜物感 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6个大人成天围着一个孩子转,以至于幼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情绪为中心。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孩子们对玩具喜新厌旧、撕毁图书、故意破坏玩具、不爱惜学习用品、浪费粮食等等不爱惜物品的行为。
幼儿期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启蒙阶段,积极、健康而优秀的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给人以智慧、力量和信心等,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反之,消极、不良的情感品质和低下的情感能力在一定程度制约着人的正常发展。曾经有研究者对4~5岁幼儿进行了一次情景测查,把图书和玩具散落在活动室门口,能主动捡起的仅占14%,大多数幼儿视而不见,从上面跨过或从旁边绕过,甚至若无其事地从书上踩过,留下脚印。问孩子们为什么不捡起地上的书,回答是“不是我丢的”、“我不知道是谁丢的”、“老师没说”、“今天我不是值日生”等等。以上所述仅仅是局部研究的发现,实际情况还要严重些。因此,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我们必须要培养孩子的惜物感。这既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未来的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懂得对周围环境和物品的爱护,有珍惜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反应。所以,要从娃娃开始,培养幼儿的惜物感。
二、惜物感的概念
惜物感,是道德感的具体化,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和物品的爱护,有珍惜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反应。我们要珍视自己、他人和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承担义务。惜物感是一种道德情感,它是人们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符合尊重自然环境并承担责任这样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它是由那些能满足人这样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幼儿身上表现为:有爱护周围环境的愿望,体验生活在优美环境中的愉快,体验到物品来之不易,能爱护使用的物品,并厌恶任意破坏物品的行为。让我们的孩子从小能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爱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合理利用世界上的资源,这样我们的世界会越来越富足。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明白尊重自然环境和爱护物质世界这个道德准则,我们孩子的心灵会越来越美丽,惜物情感就会得到提升。
三、惜物感培养的途径
(一)合理满足孩子的要求
日常生活中,孩子往往在吃、喝、穿、玩等方面提出一些物质要求。孩子的要求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却是不合理的。应具体分析,适时适量地给予满足。如在吃的方面,决不盲目地多给或硬塞给孩子。这样,孩子便会对每一食物都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孩子即使吃不了,也帮孩子收放好,下次必须待孩子把剩余的吃完后再给新的。在其它方面也是一样,不随意的乱给、多给,这样,孩子便不会轻易把某种物品扔掉,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了。
如果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长一味地去满足孩子的需要,那么就会让孩子觉得东西得来的很简单,只要提出任何要求大人都会答应,渐渐地会不珍惜所得到的东西,甚至会恶意地破坏物品,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先要看看是否合理,如果要求是合理的,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那么才可以满足。反之,就不能随便答应孩子的要求。这样,孩子就不会随意提出要求,而是会慢慢养成爱惜物品的好品质。
现如今富裕的家庭生活条件可能诱发幼儿盲目追求高消费、过度享受和铺张浪费生活。在社会水平普遍有所提高的今天,对幼儿进行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教育,从而培养幼儿惜物感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适时提出具体要求
孩子由于无知或认识、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出现一些损坏物品的行为。如在墙上乱画,撕坏图书、弄坏玩具等。发现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后,先要弄清原因。孩子若是无意的,便及时给予引导,指出其危害,提醒孩子以后注意;孩子若是有意或以此来要挟,则及时给予严厉的批评,使其认错。在孩子的不良行为面前,若不能及时地批评纠正,采取迁就、让步的态度,往往易使孩子一错再错,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4岁以前的幼儿,思维水平处于感觉运动和前运算阶段,情感和道德教育应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主要是教幼儿去“做”,一旦幼儿能主动地“做”出这些正确的行为,教育者应表示肯定、赞赏并及时强化。及时的赞美会让幼儿很快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能更好地促进幼儿下一步的努力。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他们的赞美要具体、明了。最好是多鼓励孩子努力的过程,如,在日常活动中,我们教师就是要及时地赞美孩子:“你看到水龙头的水哗哗流,能把水龙头关好,懂得不浪费水,我真为你感到高兴。”“你坚持把玩具收拾好,真能干。”这种有针对性的赞美会让幼儿明白自己什么地方做得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让幼儿掌握一些有利于身心成长的规则,促进健康情感的发展。
(三)树立榜样影响孩子
幼儿的思维水平决定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更易理解,鲜明生动的形象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好模仿是幼儿的学习特点,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如:老师向小朋友提出了爱护图书的要求:要轻拿轻放,一页一页地翻看。刚开始时小朋友都能按老师的要求看书。如果出现了破损的图书,教师要及时用透明胶和剪刀把撕烂的图书补好。那么在老师的影响下,小朋友们就会意识到破坏图书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从而逐渐加入到爱惜图书的行列,不会再出现孩子随意撕书的现象。用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让幼儿在这件平凡的事情中接受影响,激发幼儿的惜物情感体验,形成自觉爱护图书的良好习惯,这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除此之外,为了使孩子形成爱惜物品的良好习惯,作为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成人要为孩子树立榜样示范作用。还可以通过让幼儿听故事、看图书和影视作品等形式,使之感受榜样人物的所作所为,激发幼儿对榜样人物的模仿,促进惜物感的发展。
本文源自一枝笔写作,地址:https://www.sdyizhibi.com/wm/lw/jylw/0Q4116342013.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