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美感共筑的人生悲歌
老舍是比较注重表现文学纯粹性的新文学作家。他的《月牙儿》就是用情感与美感构筑起来的实现内容与艺术高度统一的小说精品。
一、小说采用“臆想式”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真切地展示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
《月牙儿》写一对良家母女如何为生活所迫相继沦为暗娼的悲剧,它所要表现的是城市底层妇女生存的艰难与内心的悲苦。
为了真切地展示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老舍站在“女儿”(年轻女孩)的立场上,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关于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一般有四种:讲述式、臆想式、书写式和无定式①。老舍采用的是“臆想式”。所谓“臆想式”,是指人物的自述主要在于表达生活带给她的感受。即便人物叙述某些事件,也多半不完整,零零碎碎地淹没在她复杂的心理活动中。
女主人公很小的时候就能觉出自己的悲惨。那时候爸爸重病,家里贫穷,她时常挨饿。爸爸死后,日子更是困窘。母亲成天给人家洗脏衣服,终究也解决不了生计问题。无奈之下,母亲只得带着女儿改嫁。在有男人供养的三四年间,母女俩有吃有喝,女儿还上了学。然而好景不长,那男人忽然走了,一去就没再回头。为了不饿死,母亲被迫卖身。女儿最初也恨母亲干这种见不得人的行当,但随着她逐渐长大,体会到糊口的艰难,她由衷地叹息:“我们娘儿俩就像两个没人管的狗,为我们的嘴,我们得受着一切的苦处,好像我们身上没有别的,只有一张嘴。为着这张嘴,我们得把其余一切的东西都卖了。”如何挣饭吃成了女主人公牵肠挂肚的事。她从母亲那里得出一条朴素的生存哲学: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
作为处于青春萌动期的正常少女,对于爱情又有一种本能的渴望。这个单纯的少女在为自己的衣食问题奔走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外表温和可爱的男人。这个有家室的男人用甜言蜜语和一点物质供养诱骗了她。她感觉自己不过做了一场空虚的春梦。她终于明白,对于一个连肚子都弄不饱的贫苦人来说,是不可能得到什么爱情的。爱情只不过是一种奢侈品,是物质的附庸。
为了存活,她被迫承袭母亲的旧业,做遭人唾弃的暗娼,过着一种阴暗无边的日子。然而,她自贱的同时并没有泯灭自尊,她堕落的背后却又竭力挺着一副傲骨,她不畏惧什么,她敢于向到感化院检阅的大官脸上吐唾沫。即使被关进监狱,她也不摇尾乞怜,她冷眼横对这个让她愤恨不已的世界,她清楚,生活在这个世界只有死路一条。
城市贫民出身的老舍对于底层的贫穷生活是有过深切体会的,他对被迫做暗娼的底层妇女寄予了深切的悲悯之情。他希望人们能理解她们,同情她们,因为她们是被迫的,为了活命,她们不得不采用大家所不齿的方式生活。他力图通过他的作品来揭示那些原本纯洁的女性是如何被残酷的现实弄得龌龊不堪的,那种生活经历带给她们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折磨。
《月牙儿》“臆想式”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采用,在真切生动地展露人物复杂的心灵世界的同时,也不动声色地将作家对底层女性的悲悯之情充分体现出来,使得小说充溢着浓厚的人情味和人道思想。
二、小说着重于一种意绪的表达,营造如诗般凄美意境
严格意义上的小说,一般都比较讲究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生动性。但《月牙儿》有些例外,它的关注点不在故事情节的展开,而在人物内心世界的自我展露,因而它着重于一种意绪的表达。可以说,《月牙儿》的外衣虽是小说,但内囊却带有诗质特性。
诗歌的基本特点是语言的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及富有韵律。《月牙儿》就具备诗歌的这些特点。以小说的第一节为例:
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多少次了。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当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它唤醒了我的记忆,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这一节根本不像是小说,它的语言凝练,含蓄,生动,完全可视为一首没有分行的诗。“一钩儿浅金”、“记忆中的碧云”、“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等带色彩感的词句的运用,使作品的形象感很强。它的结构是跳跃性的。为了增强抒情性,作者还有意打破正常的语序。此外,叠词叠句的运用,使它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表现技巧方面,《月牙儿》同样是诗化的。它吸收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传统诗词的表现技巧,如重意象的运用与意境的营造。
在我国传统诗词中,“月”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个意象。许多文人都喜欢以月作歌咏对象,借月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受传统诗词中这种“月”意象的影响,老舍选用了“月牙儿”(残月)意象,并以它贯穿小说全篇。残缺的月牙儿凄冷孤寂,与女主人公的凄苦命运相映照,女主人公与月牙儿之间的无言对话,饱含着难以名状的人生酸楚。不难看出,老舍是有意借“月牙儿”的意象来营造一种凄清而又具有艺术美感的意境的。比如小说第二节: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的。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那时候我也不过是七岁吧……我倚着那间小屋的门垛,看着月牙儿。屋里是药味,烟味,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病;我独自在台阶上看着月牙,没人招呼我,没人顾得给我做晚饭。……我冷,饿,没人理我。一直的我立到月牙儿落下去。什么也没有了,我不能不哭。
童年本该是快乐无忧的,可是在女主人公的记忆中,没有丝毫的快乐,有的只是冷,饿以及难以名状的孤独无依,挂在天上的月牙儿无形中就成了她的感情依靠。而当月牙儿落下去,眼前是茫然无边的黑,袭来的是恐惧,最坚强的孩子也不能不哭。女主人公的苦难童年通过“月牙儿”意象的渲染,更显得凄美感人。
又如小说的第十九节:
……天是暗蓝的,没有一点云。那个月牙清亮而温柔,把一些软光儿轻轻送到柳枝上。院中有点小风,带着南边的花香,把柳条的影子吹到墙角有光的地方来,又吹到无光的地方去;光不强,影儿不重,风微微地吹,都是温柔,什么都有点睡意,可又要轻软地活动着。……
这一节写女孩子因为想到自己年轻,好看,好像自己已经找到事似的,她似乎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这时她眼里的月牙儿显得清亮而温柔,月牙儿映照下的景致也充满了和谐的美感。但她的这种希望是极度渺茫的,很快就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月牙儿所营造的瞬间的美感其实反衬着她内心难言的酸楚。(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