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2012-01-15 字数4311字 点击: 次
论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
【内容提要】
当前的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由于研究者多局限于“索隐法”等研究模式,不能够准确、深入地估量基督教文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从内外两个层面展开。所谓内在层面的研究,指的是分析作家如何从内在的价值立场上吸收、化用基督教精神;外在层面的研究,主要分析作家在修辞策略等外在的层面对基督教文化资源的运用。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异质性/索隐法
一、关于诠释基督精神的方式
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基督教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并非无足轻重①。从胡适、陈独秀、鲁迅开始,到郁达夫、郭沫若、田汉、周作人、许地山、冰心、穆旦等等,直接或间接受到过基督教文化影响的现代作家简直不胜枚举。人们不禁要追问:基督教文化这种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外来强势文化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哪些异质性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又从何种层面上丰富了现代文学创作的审美内涵?但遗憾的是,当前研究界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研究的这个基础性问题,回应始终含混。本文认为,研究界在这根本问题上的暧昧情况与研究界流行的“索隐法”、“护教解经法”这两种研究方法是有密切关系的。
“索隐法”乃是当前中国最常见的一种关于基督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模式。在这种研究模式中,研究者们竭力从作家的个人经历、文本中寻找一切与基督教文化有关的线索,并往往放大这些线索对创作者的影响力。他们一般不重视这些线索具体的内容与历史背景而乐于通过索隐的方式来证明这些线索总是隐秘地见证了作家基督徒式的感情。不可否认,“索隐法”对于考较基督教与现代文学的源流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但过分执着于寻找文学创作中宗教影响的痕迹,却常导致研究者过度阐释甚至是完全地曲解文本,也就无法对基督教在现代文学的影响力做出令人信服的估量。
马佳关于鲁迅《复仇(二)》的解读是一个典型的个案。虽大量运用了象征、隐喻等含蓄的表达手法,但鲁迅借用耶稣被钉十字架故事来怒斥现实的黑暗、诉说先行者内心悲凉的题旨还是比较明确的。但马佳为了证明基督教文化对这位中国现代最伟大作家的影响力,却把它完全当成鲁迅表达其基督精神的一个文本。像“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的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②之类表述,鲁迅明明是针对现实黑暗而言的,马佳却认为,这是鲁迅对于基督被钉十字架事件的一个强烈的精神回应:“被钉死的基督是孤独的人之精神,是人类的痛苦。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钉死的是他们未来的前途与希望。”③不仅如此,马佳还进而发挥道:“然而死后的耶稣会复活,会复仇,会悲悯人类的前途。复活的基督将是真的猛士:‘他屹立着……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我们通过《复仇》(二)中死去的基督以及日后的复活,重振雄风的过程,依稀可以看见鲁迅的身影和精魂。”④按照马佳的引述,人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一个印象:鲁迅即使不是一个基督徒,但他某些核心的价值立场上也是非常同情于基督教的,并且他非常擅长于利用某些包含基督精神的意象来表达情思。但令人遗憾的是,马佳的这种论证是相当不规范的,是很难成立的。《复仇(二)》不但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这篇文章(包括鲁迅所有的文章)也没涉及什么耶稣的复活问题。马佳所引“他屹立着”并大大加以发挥的这段文字,则出自鲁迅另一篇文章《淡淡的血痕中》,与基督教感情也毫无关系。
本文源自一枝笔写作,地址:https://www.sdyizhibi.com/wm/lw/wxlw/0H4112P2013.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