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2011-06-08 字数4378字 点击: 次
汉语言文学论文:网络华文文学的兴起与全球交互
提要:网络华文文学的兴起与全球化存在密切关系。因特网为海外华人用汉语创作与发表文学作品提供了远较过去为多的机会,并促进了海内外华文作家之间的交流。网络华文文学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与汉语、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科技与文学之间的互动。
关键词:网络文学 华文文学 全球化
作者:黄鸣奋
目前电子超文本网络中流行的华人文学作品,并非以国家划界,而是呈现出全球交互、跨界参照、动态并存的特点。因此,本文所考察的重点是作为整体的网络华文文学。
(一)全球交互:网络华文文学的兴起
不论在任何时代,文学的创作、传播和鉴赏都是以一定的媒介为依托的。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区分,在电子技术获得广泛应用之后又出现了文学的新品种--电子文学(如广播剧脚本、电视剧脚本等)。如今,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登上了历史舞台,网络文学也因此应运而生。在全球范围内,网络文学的作者、读者及相关网络商的活动,从一开始就随网络的互联而拓展。随着Internet的建立,网上信息的跨国流动成为家常便饭,世界各国的华人因此得以共享网络文学资源。这种共享的便利程度,是传统的印刷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网络华文文学的兴起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
在网络华文文学发展史上,北美留学生扮演了拓荒者的角度,筚路蓝缕,功不可没。1991年,王笑飞创办了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该网实际上是一个邮件订阅系统,以张贴古典诗词为主。次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魏亚桂请该校的系统管理员在USENET上开设了alt.Chinese.text,简称ACT。这是Internet上第一个采用中文张贴的新闻组。1993年10月,方舟子(生物学博士)开始在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上张贴其诗集《最后的预言》,并出入于ACT。他有感于ACT中的鱼龙混杂,与古平等人于1994年2月创办了第一份网络中文纯文学刊物《新语丝》,以邮递目录的形式刊发诗歌和网络文学。该刊是第一份不隶属于任何机构、以远离时事政治为特色、自始至终百分之百刊登创作稿件的中文电子刊物,风格清新。1996年10月,它建立了万维网主页。其服务器曾几次搬家,目前位于美国加州。海外汉语网络文学刊物陆陆续续出了不少。除《新语丝》外,影响较大的还有诗刊《橄榄树》,它是诗阳、鲁鸣等人在1995年3月成立的。由世界各地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的电子杂志有美国的《华夏文摘》、《威斯康星大学通讯》、《布法罗人》、《未名》,加拿大的《联谊通讯》、《红河谷》、《窗口》、《枫华园》,德国的《真言》,英国的《利兹通讯》,瑞典的《北极光》、《隆德华人》,丹麦的《美人鱼》,荷兰的《郁金香》,日本的《东北风》等。这些刊物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网络文学的温床。第一篇中文网络小说《奋斗与平等》(少君著)就是1991年4月在《华夏文摘》上发表的。1996年1月,原先活跃于中文诗歌通讯网的几位女性作者创办了网络女性文学刊物《花招》,著名作者有鸣鸿等。这个刊物也很活跃。时至今日,海外华人网站与汉语电子刊物的主体,已经从留学生扩展到当地出生的华裔青少年,乃至于各行各业的华人企业与社团。文学创作队伍也相应有所扩大。中国大陆网络建设起步比发达国家要晚。与此相应,大陆网络文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和海外(特别是北美)汉语网络文学的影响分不开的。
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网络文学是相互关连、彼此呼应的。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一是《新语丝》正在朝成为国际网站的方向发展,其读者有1/3左右来自中国大陆。美国的阿瑟、亦歌,北京的老猫、洪亮,上海的一华,天津的Sunny,长沙的Dove,哈尔滨的叶振宪等都对它的建设颇有贡献。二是2000年初,都会报(CityMedia)与热巢网(CityHot)共同主办"当代华人极短篇大展暨线上征文比赛",通过自身和网络同学会(CityFamily)共三个网站同时展出台湾、大陆和香港两岸三地的作品,并进行征文比赛。时至今日,赛伯空间虽然还没有可以和屈子、"李-杜"、鲁迅等文化巨人比肩的大师,但已是新秀迭出、"星光灿烂"。这些人甚至以其成就吸引了精明的书商,通过网络文学的印刷版将自己的光辉投射到赛伯空间之外。反向的运动是传统华文作家纷纷上网,借助于网络的国际互联使自己拥有"世界性"。上述双向运动同样发生在评论界,其结果是横跨现实空间与赛伯空间的华文文学世界的形成。
若想让网络成为文学新家园,不仅文学主体要上网,而且文学对象也要上网。文学对象上网至少包括三种含义:其一,描写对象上网,或者说,文学主体在网上可以找到创作素材。其二,奉献对象上网,这意味着文学主体可以指望自己的作品在网上找到受众、觅得知音。其三,师法对象上网,亦即形成一支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创作队伍,并有可供学习的范作、可供遵循的惯例。因此,文学在网络上的繁荣有赖于网民队伍的扩大。可喜的是:网民增长的速度是相当快的。时至今日,网络化的华文文学已经拥有自己的读者群。比起传统文学的读者来,他们更富有参预精神,更强烈地追求精神自由,更不甘于为现实世界所束缚。"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已难以形容他们在网上漫游的速度,"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也无法概括他们的冲浪精神。正是这些读者以旺盛的需求呼唤着文学创作的推陈出新,并且为这种推陈出新提供强大的预备队。当然,没有必要过分夸大网民读者与传统读者之间的区别。事实上,由于传统作品"上网"和网络文学"下网"的缘故,二者的区别正在缩小。
网络文学是以网络作为平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繁荣离不开网络商的支持。近年来,网络商与文学界的互动日益频繁,文学站点亦有不少向商业化方向发展。例如,在海外,《花招》成了公司,兼顾服饰、饮食、保健、理财、美容、旅游;在国内,喻汉文将"黄金书屋"卖给了门户网站多米来。在文学网站成长过程中,文心与商机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关系到网络华文文学的命运。1996年底,《新语丝》面临着被商业公司"亚美网络"吞并的危险。这种外部威胁导致了内部分裂:《新语丝》的创办人方舟子毅然决然地在纽约正式将它注册成非赢利机构,另一些人却因此退出《新语丝》,去为亚美网络办《国风》。 自那时以来,方舟子坚持自己的办刊宗旨,有效地避免了商业网站"烧钱"的通病。目前,该网站有两个镜像站点(国际版,国内版),其点击数合计约40万,在海外中文网站里名列前茅。由于访问量大,带来的广告收入完全可维持运行费用。上述历史经验可资借鉴。(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本文源自一枝笔写作,地址:https://www.sdyizhibi.com/wm/lw/wxlw/0H4112P2013.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