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五四”新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现代文学。无论在文化内质还是在价值理念上。都受孕于新文化运动的母体。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增益。“五四”新文化和现代文学血肉相连的特殊载体.使它们有着极大的同质性与同比性。如同对新文化运动的研究一样.对现代文学的研究也必须既要放眼于世界格局。又要将其置身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语境。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里的社会生活无疑包含着时下的政治和经济。中国现代文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和民族救亡及民族振兴结下了不解的渊源.无论是“五四”时期还是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无不流贯着民族救亡和民族振兴的血液。民族性始终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显要特征。是的。以民族救亡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为核心的民族性始终是现代文学发展和演变的中心.而现代文学中的民族性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扬弃否定及对外来文化营养的吸纳中融铸的。由于传统文化已不足以担当救亡图存之重任。阻碍了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其自身价值遭到怀疑和否定乃是必然的。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怀疑、否定和反叛.是为了通过对民族灵魂的重塑而重新构建适于世界生存的民族价值系统和文化心理.而不是为了全盘西化。更不是要彻底根除传统文化。因为现代文学的生存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养分.无论它是被动地接受还是主动地吸纳西方文化。它仍然是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西方文化要想作用于中国现代文学.就必须能够变革和更新传统文化中已不适于现代化需求的因子.必须和传统文化中保有鲜活生命的因子相融合。
由此观之.国学热与“五四”新文化及现代文学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它们都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吮吸着传统文化的营养。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虽然对传统文化不无偏颇与愤激.但他们的偏颇与愤激仍然出自于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使命要求。“五四”知识(本文转载自
www.yzbxz.com 一枝笔写作网)分子之所以强烈批判传统文化.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实现国家的强盛与独立。鲁迅无疑是现代文化史上对传统文化抨击最为猛烈之人.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文化已不足于救亡图存。在鲁迅看来:“古国的灭亡.因为大部分的组织被太多的古习惯教养得硬化了。不再能够转移,来适应新环境”“这正如人体一样。年事老了。废料愈积愈多,组织间又积沉下矿质.使组织变硬。易就于灭亡”。由此出发,鲁迅愤激地主张少看或竟不看中国书.认为即使是传统文化中的人世思想也多是“僵尸”.不如外来文化中“活人的颓唐与厌世”更有益于人生。
应当指出的是.鲁迅的这种传统文化观虽然有着极大的偏颇与愤激.但这决不等于鲁迅就要彻底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在鲁迅思想文化的构建中,始终凝铸着传统文化的骨架和血液。没有传统文化的孕育。
就不可能有鲁迅的上述成就.没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也不可能有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及对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菲薄古书者。惟读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嗍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愤激批判。还是对外来文化的吸纳.鲁迅根本的着眼点还是在于国人的觉醒与国力的强盛.传统知识分子感时忧愤的精神及救国救民的思想仍然是他价值选择的主导.鲁迅的价值选择.实质上代表了“五四”新文化和现代文学的价值选择.也是对国学热与新文化及现代文学与时俱进的最好说明。
综上所述.国学热和“五四”新文化及现代文学研究不应该是矛盾对立的.因为它们总体上都以现代化为坐标系.尽管两者在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具体途径上有所分歧.在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强势文化的价值吸纳上各有侧重.但根本点都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塑构建而使之更能适合现代世界的生存格局,更能展现其与时共进的辉煌。作为影响现代世界文明格局的两大文化谱系.西方文化固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重塑构建的重要参照.但中国传统文化也定然是西方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参照。中西文化只有优势互补,与时俱进的调合融汇,才能真正对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合。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而演进于无疆”。
参考文献:
【1】李怡.“重估现代”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田.文学评论,2002,(4).
【2】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亩【A】.胡适文集(第3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70.
【3】薛福成.筹洋刍议【A】.转引白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1.21.
【4】魏源.海国图志.叙【A】.转引自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1.19.
【5】严复.论世变之亟.【A】.严复诗文选注【C】.江苏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P3_4,67,42.
【6】严复.救亡决论【A】.严复诗文选注【C】.江苏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P163.
【7】粱启超.新民说【M】.《饮冰室合集>[M】.专集第三册.上海:中华书局.1937.2.
【8】许守徽.论国粹无阻于欧化们.国粹学报第一年第一册第七期.
【9】康有为.中国颠危误在全法欧美而尽弃国粹说[A】.见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选集(下册)【C】.中华书局。1981.890.
【10】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A】.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C】.中华书局,1977.272.
【ll】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I--/k日【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3.
【12】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A】.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一册)【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111.
【13】陈独秀.法兰西与近世文明【A].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
【14】毛泽东.论联合政府[A】.毛泽东选集(一卷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961.
【15】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A】.毛泽东选集(一卷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24.(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