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笔写作事务所 2012-06-01 字数4283字 点击: 次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县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首次从县域的视角对2007年中国2400多个县份的粮食生产区域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7年中国县域粮食生产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区域格局特征,县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形成不仅与人均耕地面积、经济效益比、生产技术、非农就业机会、城镇化和人均GDP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相邻县粮食生产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关键词]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县域粮食发展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粮食生产发展的重点在县域,粮食安全的关键在县(市)级,2007年中国粮食生产大县共有453个,其粮食产量为2211514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411%。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县(市)级区域性特征明显,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部分县,长江流域以北的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的部分县,西部陕西、甘肃的部分县,南部湖南、江西和广西西南部等地区的部分县。2007年,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甘肃、湖南、江西、广西的粮食生产大县个数分别为34、26、27、34、35、30、36、34、17、5、23、27、9。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形成有其内在必然规律,现阶段粮食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农业用地流失严重、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将对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形成产生明显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丰富的研究。黄爱军(1995)、李炳坤(1996)、伍山林(2000)等较早关注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布局变化。之后,罗万纯(2005)基于1978—2003的面板数据,运用生产集中度(生产集中度是指某地区某产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本文转载自 www.yzbxz.com 一枝笔写作网)的比重)对中国粮食生产布局进行了分析,并对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程叶青(2005)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及其规律进行了探讨。高帆(2005)采取地区粮食生产指数对1978—2003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陆文聪(2008)运用MI指数从省域层面分析了中国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变化情况。综上所述,大多数研究以分区域或者省份为研究单位,而微观以县级为单位的实证研究还没有。本文创新性在于从县域的视角,运用目前最广泛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深入探究县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获得更加详细的信息、更深入的分析结果和可靠的结论,有助于正确把握中国县域粮食生产区域发展,并为进一步制定优化现阶段县域粮食生产区域布局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从客观上指导县域发展、实现县域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
二、研究方法及理论模型
(一)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是空间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空间格局有效手段。检验区域经济行为空间相关性存在与否(也就是是否存在区域的集聚或集中),空间统计学一般用全域MoranpsI指数和局域MoranpsI指数,全域MoranpsI指数衡量区域之间整体空间关联与空间差异程度,局域MoranpsI指数分析观测局部空间聚集情况。
(二)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空间计量经济的基本思想是将地区间的相互关系引入模型,对基本线性回归模型通过空间权重矩阵w进行修正。
三、模型构建和变量选择
(一)模型构建,待检验的假设。资源环境方面,人均耕地面积大、农业劳动力充足、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高、人均粮食产量高的县,从事粮食生产较多,粮食生产的集聚水平较高;经济环境方面,城镇化水平高、经济发展快、非农就业机会多、粮经作物经济效益低下的县,粮食生产的集聚水平较低;市场因素方面,市场需求大的县则粮食生产的集聚水平较高;技术条件方面,技术水平高的县则粮食生产的集聚
本文源自一枝笔写作,地址:https://www.sdyizhibi.com/wm/lw/xblw/0P2114412013.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