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论文
下面是一篇社会医学论文: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有关问题探讨
【摘要】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生理、心理特征和临终照护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边缘学科,其目的在于使临终前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减轻其肉体及精神上的痛苦,使其平静、舒适、无痛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根据我国国情改进临终关怀模式,改善伦理环境,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资助,有助于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发展。
【关键词】临终关怀;社会医学;伦理
“临终关怀”(hospice或hosepicecare或palliativecare)一词起源于早年的西方,用于描述给虚弱或生病的旅行者以庇护。在当代,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提供护理,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医学论文发表注意事项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病人余寿的质量,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护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它从无到有,从陌生到为社会了解,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默默地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象黑暗中温暖的火苗,让每个临终病人在有限的时光里安详地、舒适地、有尊严而无憾地走过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1临终关怀的发展
临终关怀于20世纪60~70年代由英国人Saunders、美国人KublerRoss所倡导和推动。第一所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SaintChristopher'sHospice)于1967年在伦敦创立[1]。以后临终关怀发展到欧美各国,80年代传到日本,90年代传到台湾、香港,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建有临终关怀机构[2~5]。对医疗、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大陆临终关怀起步较晚,1988年8月,我国第一个研究死亡的机构――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之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和临终关怀基金也相继成立,1988年上海创办了第1个临终关怀机构,1992年,北京市招收濒危病人的松堂医院正式成立,1998年由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了宁养院,开始了国内宁养医疗服务。从2001年开始,李先生每年又捐资2000万元于国内20家重点医院开展宁养医疗服务。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已超过120家,为造福社会、关爱生命、
康复医学论文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临终关怀的意义和社会需求
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新患癌症,约有140万人死于癌症,癌症死亡已占死因第一、二位[6]。有研究显示,癌症患者中50%伴有中度或重度疼痛,其中约有1/3的人伴有难以忍受的疼痛[6],而且相当部分的患者,由于前期治疗花费了大量的金钱、精力和时间,陷入了绝望、疼痛、贫困的境地。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关爱,就会在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中带着遗憾走向人生的终点。在科技、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如果不能让如此数量巨大的人得到心灵的抚慰,将是对以人为本的否定。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所以,临终关怀的意义远远地超出了医学的范畴。
到2025年,几乎14%的人口将是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是增长非常快的一个群体[7]。迅速增长的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策各方面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使得全世界的政府、社区和家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对卫生保健产业的影响将极为深刻,它要为老龄化的人口提供必要的资源。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为临终病人,生活不能自理,80%左右依靠家属照料,家属面临极大困难,众多垂危老人呼唤临终关怀。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对于临终老年人来说,传统的、机构化的卫生保健形式可能并不是帮助他们和提供爱心的最有效的途径。
临床医学论文对于一些临终的人来说,尽管卫生保健系统不断有技术革新,却没有强调减轻病人的痛苦和提供尊严。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重要途径。
3我国临终关怀事业面临的问题
从1988年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医院的出现至今,对普通公民甚至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来说,临终关怀还是个陌生的概念,几千年传统死亡文化的桎梏、“忠孝观”的束缚,给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消极的影响,许多人不能正确地理解临终关怀的真正意义,致使临终关怀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尽管社会的发展呼唤临终关怀的进一步普及,但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开展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在经济上所面临的困境是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胃超声显像液对胃B超检验的价值目前我国缺少应有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助来帮助临终关怀的发展,同时,从医院本身来说,不可能靠临终关怀服务赚取利润。临终关怀的病人不采用价格昂贵的治疗手段,用药也都是选用一些相对便宜的缓解病症的药物。临终关怀服务中,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指导和安抚极其重要,医护人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情感护理,医院必须下大力气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但是这些服务项目都是无偿的。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使许多本应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望而生畏。
(2)缺乏应有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是临终关怀理念发展的巨大障碍。中国人对死亡的看法深受传统文化如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8,9],许多人对死亡的认识还很原始,仅仅处于恐惧和孤独痛苦中,
加强医院后勤仓库管理而科学的死亡观是“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以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实际上就是为死亡寻求心理适应,这种良好的心理适应对于临终者的家属也同样必要[10]。此外,对于部分家属来说,死亡是更大痛苦的开始,许多人会因为亲人的去世而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精神长期得不到恢复,这些人同样需要给予死亡教育。因此,在中国发展临终关怀,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使更多的人彻底更新观念,完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建立正确的生死观。
(3)现有的临终关怀机构现状堪忧。20世纪80年代后期,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在我国开始起步,各种临终关怀机构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大城市,且普遍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医院少、设施差、患者少、病房空等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的人口大国来说,目前的临终关怀机构远远解决不了广大民众的迫切需要。
4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展望和思考
根据目前临终关怀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1)将国家、集体作为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最重要主体。
普通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及防控对策探讨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及相关的法律条文,并认真地组织实施,民办临终关怀事业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应充分挖掘,使之发挥更大的效能;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扩大临终关怀在公众中的影响,引起社会的重视与关注;确定临终关怀的实施规程,规范优死程序,实行遗嘱和预嘱制度,使临终关怀在实践的治疗、操作、管理、善终等各个环节上规范化和科学化,为临终关怀的实践提供依据。(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