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忽略了企业潜在的内伤问题
特别是账面有盈利能力的成年企业,由于是银行重点争取的客户对象,某段时间银行信贷可以非常宽松甚至鼓励企业不要还本而只付利息。即使在企业运营已出现不良的情况下,也可能因为一时现金充足忽略了潜在的内伤而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就好像一个功利的教练让一个肚子痛的运动员继续去跑马拉松,也许今天可能是侥幸没事了,但对运动员是不负责任的,可能还错过了发现肠胃炎甚至更严重疾病的最好时机。此现象也曾见于国家行为,当一国决定大肆举债时,单纯从提高GDP数字的角度,是不难的。但是GDP的增长是否健康,却可能在GDP数字下被掩盖过去。
3。企业过度举债会消极影响到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
当企业无债或少债时,有很大的灵活性。当市场上行时可以适当举债来支持扩张,当下行时,企业有些费用是随之会自然下降,如进货、运输、税款等,企业还可以通过减员增效,将费用压缩到可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程度,就可以抵消大部分暂时性的经济环境不良(如企业原利润率10%,再压缩费用10%~20%,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空间的)。但对于有重债的企业却没有这份奢侈。利息并不会随着经济的下行而下行,最多新产生的借款可能会支付一个降低后的利率(因为国家通常会降息来刺激经济),即使企业压缩支出,原借款利息的支出仍然无法避免。而当企业把未来盈利能力也抵押的时候,在经济下行时企业几乎毫无任何选择地要逆市扩张,这种自杀性的行为无疑会让企业雪上加霜。
试以西方某公司与银行签订的一份销售打包贷款合同的案例加以说明。
销售打包贷款合同基本情况。贷款额度100万元,基本条件——银行按公司销售额的80%放贷,公司需每周提交本周销售记录。还款期为60天,如60天以内公司收到应收账款——客户还款(还款账户由银行掌握),银行将此款额的20%返还给公司。如60天内客户没有按时还款,银行将否决此客户未来的任何销售,即,既使公司提交销售,此特定客户将被排除在外。不仅如此,银行还将从未来的现金流中,扣除曾经贷款给公司的此客户销售部分!举例,公司卖给客户A价值10000元的货物,那么公司在当周就能获得8000元的银行贷款,但如客户A逾期未付货款,则不仅未来公司对A的销售无法得到任何贷款,先期的8000元也将被召回。银行每月收取5000元手续费,以及贷款额的6%年利息率。
银行还将从现金流中扣留APPROVEDDEBTOR(即还款期在60天内的客户)的20%作为抵押。举例,如果公司一共提交销售100万元,其中20%的客户没有按时还款,那么APPROVEDDEBTOR是80万元,银行总是从现金流中扣除80万元的20%=16万元作为抵押。
该合同还注明,如公司的销售额以每年超过10%的幅度下滑,银行则有权审查公司账目,重新制定利率等。
这份合同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a。公司借款的实际额度并不高。由于20%抵押的关系,事实上银行只借给了公司100%–20%–80×20%=64%的销售贷款,加上其他一些银行规定,可能公司真正拿到手的借款还会更少。
b。债务成本非常高。如果公司借款100万元,每年的利息和手续费为100万元×6%+5000×12=12万元,根据银行名义贷款100万元实际企业只拿到了64万元这个事实,可以得出债务成本有18。75%之高(12除以64)。
c。企业得到的是非常不稳定的现金流。因为即使客户偿还部分欠款,不见得银行就会把余款还给你(此客户在还清60天以上欠款前,都被银行视作“冻结”的客户DISAPPROVEDDEBTOR)。
d。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处于很被动地位。这种贷款的特点是,寅吃卯粮,现金流反映的是未来的还款情况,这和企业实际的销售和资金回笼是脱节的。比如说企业今天向供货商拿了20万元的货,卖了30万元出去,那么正常情况下,还供应商的款期应该是和公司客户还款期相同或近似,也就是说,当公司客户还款还得差不多的时候,公司也差不多应该还供应商钱了。这样现金流就比较平稳。但是有这个销售打包贷款的企业,今天卖30万元出去,拿到银行24万元借款,需要去还以前的债(否则企业不会用这个贷款),等到要还供应商这个20万元货款的时候,企业可能有,也很可能没有这个现金去还,一切取决于那一周的销售和客户的还款情况。所以未来就难于计划和可控性,因为背了这个沉重的包袱,企业想获得现金流的唯一方法就是拼命销售(按合同,销售可以立刻得到80%,追讨应收账款则最多得到返还20%),虽然有促进企业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在里面,但经济活动自有其一定的规律,不一定主观意志希望增加销售就可以成功。而这种贷款还会让企业萌生“先把眼前这关过了再说”的想法,即使在经济形势不好,或是客户信誉不佳的情况下,也要先“制造”一些销售,那么这样使得未来的应收账款的回收更加困难,企业环境更加被动。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企业不仅承受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而且其资源和机动性都被绑定了。几乎只有运营非常好的公司才有指望还清贷款抽身出来,但是运营良好的公司又何必向银行过多借款呢?现状是真的出现了一些永远也可能还不清贷款的“债务瘾”公司。西方那种叫做INVOICEDISCOUNTING或是叫做DEBTORGUARANTEE的金融产品,在中国企业眼里可能觉得条件太过严苛,但在西方国家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从这,也可以窥见西方国家金融业为何畸形发达之端倪。就是因为这些看似很好用,实际却很近似抢钱的金融产品的滥用(西方谚语:地狱里充斥着银行家和律师),从中也可以大略看出西方金融产品最后发展的归宿。企业抵押资产、抵押信誉,最后连未来销售盈利能力也抵押了,那还能抵押什么呢?金融产品的最高等级——股票、期权、期货,卖的不是实物,卖的是一个概念,一个EXPECTATION(期望),任凭投机金融家、银行、评级机构、咨询公司一起来炒作这个概念,出于人性自利的原则,我们也大略可以晓得金融危机产生的前因后果了。
了解西方企业的债务架构,对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搞海外并购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为什么西方国家GDP那么高,一些困境中的大型企业却指望中国企业出手相援?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实钱。像力拓这样的大公司债台高筑,能够抵押的资源早就抵押了,能够用的融资手段也都已经用了,眼下已是捉襟见肘,才会指望中国的资金来救场。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和漩涡。本文认为,海外并购应先尽量购进实物、资源、技术部门,而不要购进单纯的股票。如果要入股,需要对彼方公司的债务情况和债务结构、有无优先还款条件、有无足够的资产来抵消一旦企业崩盘的危险,做一份全面的审计。这个审计工作,应该请中国本土的高级会计公司来操作。在这个方面,国内会计行业可以期待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