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是生动的情节,出彩、点睛的细节,营造戏剧性冲突和事件高潮。这就是要挖掘出人物、事件本身感人、动人的力量和元素,显见出人物性格与性情。例如,《震中在人心》记录了一个在地震中拼命向前奔跑的人,震后他只会直着走路而不会拐弯;《王家岭的诉说》描述了一位在大透水事故中一直将右胳膊紧挂在高处以免掉进水里淹死的矿工,获救后,他的胳膊只会往前甩,再也无法自如活动。这样的细节在令人感觉真实可信的同时,也对灾难带给受害者的巨大后遗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何建明《根本利益》描述受冤屈村民将死难家属棺材放在家里十几年不下葬等极端典型的情节,构建了一个戏剧性冲突的悬念和事件高潮,为凸显主人公梁雨润视百姓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作了很好的铺垫。赵瑜《马家军调查》在描述马俊仁魔鬼式训练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情节,也突出了他与运动员之间的矛盾冲突。
报告文学与新闻的关系《寻找巴金的黛莉》更是借鉴小说笔法,营造一波三折的故事高潮和戏剧性冲突。
其三是剪裁结构,谋篇布局。要对采访搜集来的丰富素材进行裁剪、打磨,排列重组,重新酝酿加工,使之变成具备艺术元素的“建材”。而后是搭架起屋,创作成文。这个过程是一个蝉蜕质变的过程,使材料变成建筑,使文字变成文学。
其四是形象塑造和精神主题的浓缩。报告文学要特别用心于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传达对社会、现实等独到的有价值的思考。这是报告文学的精气神及魂魄。
其五是叙事技巧。在叙述人称方面,应根据文本叙述需要,可尝试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各种视角,也可以在几个人称之间交叉变换。叙事角度、叙事方式可以借鉴影视、戏剧,采取平行叙事、复调叙事、蒙太奇技巧等各种形式。
其六是语言。要努力追求作者语言的个性,
报告文学三个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语言的总体要求应该是精炼、传神、到位。具体到每位作者,应根据自己的文学素养,实现或典雅或朴实或优美或激情或深邃各自的特点。
重大事件报告文学模式:
标题。要概括或透露文章中重大事件。如《震撼世界的十天》、《六十阶级兄弟》、《片国土上》等。
开头。与典型人物报告文学的开头相似,要求描写的场面或事件的高潮。还可以交待作者的写作动机来开头,如《热流》。议论入手,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中间。与典型人物报告文学的中间结构安排相似,或借用情节小说的结构,或借用“以线穿珠”式结构。
常常借用电影电视“蒙太奇”的镜头连缀手法,以为经,经空间为纬,灵活跳跃,称为“全景式”报告文学。《六十阶级兄弟》,在同一内,展示了不同地点的人们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抢救中毒民工的紧张活动。又称纵横交叉式结构。
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强调交待事件的全过程及其,涉及社会生活面。
报告文学:怎样刻划人物它事件本身及作者对事件的来体现主题思想,事件贯穿全文,而人物刻划则服从于事件展示。写到的人物往往,对多个人物简略的粗线条的描写。往往要写出不同人物的精神特点。写作时都采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在交待事件和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把镜头对准又的人,寥寥数笔,白描勾勒。当然,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精神闪光点和性格特征,常常用一句话或动作给读者留下的印象。
所谓重大事件,往往是需要歌颂的社会新事物,当然也有不少对历史反思、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阴暗面暴露的事件,更是歌颂和暴露兼而有之的事件。如《历史沉思录--井岗山红卫兵大串连三十周年祭》、《丐帮漂流记》和《大兴安岭大火灾》。
结尾。常常是主题的总结和升华,或者感慨和展望。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模式:
标题。表明这类报告文学的特点:
怎么写出报告文学的议论颇具气魄,一揽无余。如《白夜--性问题采访札记》、《神圣忧思录--中小学教育危境纪实》、《强国梦》等。
开头。议论为主,宏观把握。常以细节引起。
中间。综合社会问题。从某一社会问题,采访,综合,以宏观的和理论的升华见长。八十年代经济及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原来长期被封闭的种种社会矛盾一一暴露,开放搞活政策也给正视和解决问题了背景。诸如物价、教育、留学、人口、住房、独生子女、家庭婚姻乃至妓女、吸毒等问题,引起大众的关注,更激起报告文学作家对社会生活深层开掘的勇气。这类报告文学继承了我国报告文学“五四”新文学运动分支的优秀传统,
报告文学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反映现实生活忠实于生活的本质,题材的纪实性。作者往往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同属于社会问题的社会,在对问题的认识的主导下选择、提炼。
结构常常采用“全景式”、“卡片式”。
人物形象往往较多,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一样,要求写出的精神特质,写出各自的个性和语言,服从于全文主题的表达。
宏观全景的气魄。然而,易于产生贪大求全、罗列见闻的毛病。要有理论的升华、形象描绘的细致生动。过份追求轰动效应。要以严肃和求实的来写作。
以上就是
报告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请参考。
(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