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报告文学
以《唐山大地震》谈中国全景式报告文学的特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种跟以往不同的报告文学,即全景式报告文学。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全景式的报告文学,如《北京失去平衡》,《多思的年华》,《中国农民大趋势》《中国的“小皇帝”》,《唐山大地震》等。这些作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种新的报告文学形式。
一.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报告文学最初开始于“五四”时期。那是的报告文学作品有《一周中北京的公民大活动》,《唐山煤矿葬送工人的大惨剧》,《饿乡纪程》等,这些作品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得报告文学,但是已经出具报告文学的特点。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是开始于“左联”时期,1930年8月,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无产阶级文学运新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和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的决议《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中,提出了“报告文学”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报告文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作品,与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报告文学有着迥然相异的主题内容,后者多为战争进程的报告,着力于战争题材,而前者则较多的注重表现时代主旋律和时代精神,以祖国各条战线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为蓝本,常以具有新时代风貌的人物为典型,较多的体现了文学性的色彩。
文革是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低潮时期,此时作品很少。文革结束之后,我国的报告文学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在80年代前期,当时盛行以“一人一事”的微观作品,篇幅一般较短,往往是选取一个面来进行阐述,这种作品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大量主观色彩的注入,文学性大于新闻性。但是在80年代后期,报告文学作家更多的开始客观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不再以“一人一事”的方式表现主题,而是更多的从社会、历史的宏观角度,展现现实生活中的人所面临的亟待思考与解决的现实问题,追寻问题深层次的缘由,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等诸多层面。内容很广,这就是全景式报告文学。
二.全景式报告文学产生的原因
首先从社会方面来说,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给文学提供了不同的表现内容。每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或主导形态,也就面临着不同的矛盾和斗争。时代的更替,作为文学表现或投射对象的社会生活变了,文学的内容也会或迟或速的发生变化。比如被孔子盛赞不已的“郁郁乎文哉”的周朝i其文学艺术到了诸侯纷争的战国就完全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诸子散文和屈原的楚辞,其中洋溢着的是兼并时代纵横捭阖的生存智慧和亡国焦虑。又比如宋代到明代发展起来的城市经济,诞生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其经济利益和原来的地主庄园经济有了很大不同,商业思想进入文人知识分子的头脑,许多文人认为经商贸易并不必读书求学低贱。作为这一阶层代言人的思想家和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表达了新的道德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复杂起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空前活跃,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报告模式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再也承载不了这样的社会内容和思想内涵,它必须寻觅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来担当此任,这就历史地落到了全景报告文学的肩上。
其次从作家本身来看,上个世纪80年后期,文革结束,人们思想得到了大大的解放,伴随着经济领域的改革,带来的是人们精神上巨大解放。作家们可以更加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挣脱精神枷锁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学观念,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步伐,面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复杂矛盾.主张运用理性加强报告文学谈论的力度,传递报告文学创作思想,加强信息容量。正是这种积极变革的意识、探索创新的精神和清晰的文体意识,促使了传统的报告文学走向开放,最终导致全景式报告文学。
三.中国全景式报告文学的特点,以《唐山大地震》为例
进入新时代,全景式报告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把触觉伸向众所关心的事件,它如同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出了时代的一切。与宏观报告文学相比,“似乎其它文学样式也没有达到和千百万普通读者这样贴心、这样休戚相关、这样血肉相连的程度。而报告文学这样贴近你,它似乎就是你自己的观察,你自己在发问,你自己在呐喊,就是你身边甚至是你自己的事。”有的读者甚至说,报告文学读了真解渴,解恨,如此青睐,究其原因,除了它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反映时代精神外,主要是由于它的价值取向。
任何一种独立的文体,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这既是它区别于其它文体的特点,又是它赖以生存、发展的优势。新叫期宏观报告文学就是靠它的价值耿向,使之异军突起,使之产生了质和量的飞跃。
(一).反映并抨击社会现实
报告文学有一种天生的、不妥协的、壮怀激烈的批判精神,比起其它文学来,它更能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更能及时果敢地肩负起惩恶扬善,兴利除弊、鞭挞落后,张扬真理的社会功能。就创作者而言,报告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经由从采访者到知情人、从写作者到当事人的角色的转变,当他了解了事实真相,了解了报告对象的命运遭际后,要么,由衷的礼赞,热情的颂扬;要么,首先被生活中的不公不法,丑恶现象激动起来,义愤起来。于是他受着责任感、正义感和艺术家的良心的驱使,决心仗义执言,为他所报告的对象鼓与呼。这样报告文学就不能不带着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批判色彩,因为他已经不满足于只是对事实的披露,他不可遏制地要站出来进行旗帜鲜明的批判。
80年代后期,报告文学创作摆脱了“人物”的单向性报道的模式,出现了一批宏观审视,全景扫描的“大景观”报告。作品的关注点由单个人物的命运或事件转向对重大的社会问题的开掘,其中尽管有人物的描写,但作品往往是将人与事融入到宏观的社会联系和文化背景之中,最终极的目的是为了以这样一类人和事去表现整个时代的精神,反映现实的问题,撞击历史与现实,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人物成为报告文学用来说明社会的“中介”和“手段”。《唐山大地震》中就描写了各色各样的人物,从参与救灾的服刑人员,解放军,医疗队,“最后的五个男子汉”等等人物。(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