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决办法
1、更新观念,打破惯性。“改变行为必须先更新观念”。由于我们很多的内刊记者、编辑在学校时接受的都是一些老套的新闻学的教育,还有一些甚至没有经过新闻写作的的基本训练,长期受“机关报”文风的影响,耳濡目染之下,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新闻观念和写作习惯。比如我们许多记者对会议报道都不感兴趣,认为“太死”,“没什么东西”,“就报报程序而已”,
企业报刊品牌经营而在国外,正相反,记者们都爱跑会,因为会议里也埋藏着“大新闻”,只要记者注意挖掘,把会议写活,写透,则会议新闻不会成为死板、枯燥的代名词。读者关心的是会议中披露了什么,开会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达成了什么结果等,而不是关心会议的程序。这些陈旧的观念和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要更新观念,打破惯性,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主动加强学习,而且要学习一些“新新闻学”的观念,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在《新闻学核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梅尔文•门彻教授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比如新闻不是“News”,而是“Story”等。其次多阅读一些率先打破了老套的新闻学观念的一些新闻作品,比如《南方周末》上的一些新闻报道。同时在自己内刊的新闻写作中去实践这些新的理念。
2、学习一些写作技巧
导语不必包括稿件里所有的要点,只需选取其中最吸引读者的一两点就可以。
企业报刊电子版《新闻学核心》中说:“永远把最有意思的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只包含和强调突出一件事情。”“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和最能吸引读者的行动、讲话、声明或场景放在导语中。有的新闻事件里包含多个兴奋点和亮点,记者只能金子里挑钻石,选取最大的钻石。”“导语是事件的高潮”,而不是无关紧要的铺垫和引入。
想吸引读者,必须知道读者的心理。作为写作者,心里应时刻记得读者,不要忘了自己也是读者。你要知道读者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什么内容读者感兴趣的。你自己都不信,连你自己的无动于衷的,最好不要写。写导语时尤其要注意。记住,导语的作用是要读者看了导语愿意读下去。
写导语的经验:
(1)导语中选用的事实,必须是到了非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不可的地步。这种事实有一种紧紧抓住读者的力量;
(2)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有新意或新的味道;
(3)坚持倒金字塔结构,导语不要超过50个字,最好是一句话导语;
(4)导语内容越具体越好;
(5)导语要有一个兴奋点或卖点,
企业报刊内容要调动读者的情绪,而不是他的大脑;
(6)用讲故事的口吻写导语,好像你在跟一个坐在对面的朋友讲故事;
(7)从具体问题入手,然后在正文拓展话题;
(8)导语最好有视觉感;
(9)导语写作要有针对性,要明白稿件是给谁写的;
(10)尽量使用直截了当、生动的、不拘形式的语言和短句子。
比如上面提到的会议新闻,要永远把会议中最有意思的新闻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只包含和强调突出一件事情,而不是一开始就罗列一大堆事情,什么什么会议召开,谁出席,讲话,讨论了什么,通过了什么。在报道这些事件时,不是报道什么会议召开,或是什么领导人讲话。而在于在这个会议上,人们或领导人讲了什么新鲜的话,或回答了公众关心的什么问题。应该把会议的目的——做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放在导语中,
钢铁企业报刊而不能采取编年史的写作手法。
企业报刊文章写作
一、内部材料、报刊的文章与公开报刊的文章之异同
1、观点:“明朗”、“明白”是一致的要求,前者可以比较放开,而后者必须比较严谨。
2、文字:长短相宜,后者要更加惜墨如金。
3、前者主要强调逻辑性强,后者则要逻辑加文采(言而无文,传之不远。)
4、点名批评,前者可以放开一些,后者则要很慎重。
5、社会责任与社会功能不同:前者是局部的内部的,后者则要对整个社会负责。
二、努力把评论文章写好
邓小平1950年5月16日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说:“写文章也不是很困难,主要是要思想好。”(《邓小平文选》第一卷146页)我看他这里所说的文章是指的评论,而不大可能指消息、通讯、
企业报刊杂志、诗歌、散文。
1、观点要明确(不要求百分之百正确、准确,但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明确,不可含糊其辞,摸棱两可。)
2、思维要清晰(条分缕析,头头是道),
3、要有说服力(论点、论据、结论),
4、有点生活,
5、有点知识(掌故),
6、有点文采,
7、有点个性语言。
三、有什么办法来提高文章的水平?
1、学习借鉴前人、他人的成功经验,读优秀的文章。
2、不断地练笔(投稿,不要怕失败);
3、积累思想(建议写日记)、
企业报刊名
四、言论文章(评论、杂文、时评)在当今媒体上的地位与各自的特点
评论、杂文、时评是时下报刊上“文章”的主要表现形式。
1、是报刊的灵魂,是版面上的眼睛,是体现思想性的地方,一张报纸,一份杂志,有没有思想?是不是炯炯有神,神采飞扬?要看言论。
2、评论又分为编辑部评论(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等)和个人评论,专栏评论(“燕赵论坛”、“纵横谈”、“杨柳青”),从内容分还有经济评论、文艺评论、体育评论,等等。
3、评论、杂文、时评三者之间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就是“都要讲道理”;不同点:评论属于新闻的大类,杂文属于文学的大类。
4、时评近几年很兴盛,它与电脑、网络的发展很有关系,特点是非常快捷,但是毛病也很明显:粗放,肤浅,急就(当天新闻当天评论),不严密,不深刻,片面强调批判性,与现行体制甚至政府、政党对立,什么东西都“挑刺”。思想活跃,有待提高。
有人说我们已经进入“快餐时代”、“速食时代”,时评应运而生;
企业报刊订阅这种“应运而生”是很正常的,文体是如此,报纸是如此,推而广之,一切上层建筑的东西都是随着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的前进而不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记得23年前中国第一家《杂文报》在石家庄创办起来,美国旧金山《时代报》评论说:中国反“左”告捷,文坛欣欣向荣,《杂文报》应运而生。(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