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中等职业技术学校、xx楚才高中正处在大别山腹地,其前身是xx中等师范学校。1999年转型为综合高中。44年的师范教育经历,11年的高中教育发展,奠定了厚实的艺术文化底蕴和基础教育的根基。这里生源广阔,艺术资源充足,一代又一代的楚才人有效地利用了这些天然优势,发展艺术特色教育,走出了一条特色加特长、德育促智育的办学之路。
艺术教育服务时代,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十多年来,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文化艺术特色教育活动的:
一是在教师中广泛深入地开展艺术教育大练功大比武活动。每学期学校都要举行教学大比武活动,评选出教学艺术最好的老师;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参加朗读、书法、绘画、舞蹈、唱歌、动画制作比赛,
电视专题片脚本:在希望的田野上各个教师苦练艺术教育基本功,并注意把艺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教育结合起来;学校每年都要评选出五好教师家庭;每逢学校组织的大型文艺活动都有教师个人或教师联合编排的节目参加演出。
二是以班级为单位配合学校开展活动。学校每年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优秀艺术成果的平台——“楚才之春”文艺晚会,此时各班自编、自导、自演两个以上文艺节目,经层层评比、筛选,最后评出优秀节目参加公演,随县委县政府到农村,到社区,到工厂演出,把丰富的精神大餐带给全县人民;各班喜欢自编自演“三句半”,在班召开主题班会的时候,四人敲锣打鼓地说起来,歌唱好人好事,讽刺坏人坏事,很起作用;在学生中广泛征集孝敬父母,向父母写感恩信;在学生中广泛征集中华魂(中国精神)征文活动;在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活动;各班每月还举办一次以时事为内容以艺术为特色的黑板报。
三是开展校园文化艺术特色教育活动: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高中学生举行一次古诗词朗读比赛、美术绘画、艺术剪纸比赛、书法比赛、艺术体操比赛;在中专生中,举行一次散文朗读比赛、皮影人制作比赛、室外写生比赛、机械组装比赛;
企业专题片脚本每年冬季,学校都要举行拔河比赛,在每年元旦、五四、国庆等节日,学校都要举行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师生齐上阵,群情激昂,气氛热烈;‘楚才之春’文艺晚会”、“‘中华杯’歌舞大赛”已成为校园的经典之作。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心灵从小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接受到了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增进了他们对祖国悠久文明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了解,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是把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延伸校外,服务时代。学校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人民广场等公共文化艺术设施,挖掘其中的文化艺术内涵,丰富学校的艺术教育内容,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服务;学校通过家乡的节日庆典、元宵灯会,组织学生参加民间艺术活动,接触民间划龙船、玩狮子、踩高桥、拜庙会、舞灯笼、放水灯等民间文化活动,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楚才书画社”的师生经常到民间参与民间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楚才艺术团”、经常活跃在全县各个舞台,学校秧歌舞代表xx到孝感参加演出,学校一位音乐教师被派赴京参加了大型楚剧《中原突围》演出,该剧目获文化部“五个一”工程奖。
学校在开齐开足艺术课的同时,注意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其他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延伸到课外活动之中。学校艺术社团坚持“以书画怡人,以书画益智,以书画健身,以书画促学,以书画育人”的理念,积极开展书法,传统绘画,剪纸、烙画等各种形式教学,培育出一批批优秀人才。学生艺术素养全面提升,每年为上级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输送了大批人才,艺术类高考上线率均达到80%以上。
是金子,只有从宝藏中掘出才能闪闪发光;是团体,只有铸造成就才能显示其强大和辉煌。2002年大悟楚才荣获“xx美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获“xx第二届美育节文艺演出一等奖”、xx“第三届美育节美术作品评选组织奖”、“xx2006年高考体艺类上线领先学校”、“xx第三届美育节文艺节目汇演二等奖”、“2007年皮影人美术作品获市一等奖,舞蹈《放风筝》获省第一届“黄鹤美育节”二等奖,市级一等奖;民乐合奏《金蛇狂舞》获第三届“黄鹤美育节”市级一等奖;女生独唱《灯光》获第三届黄鹤美育节市级二等奖;歌舞《中原突围》获第六届黄鹤美育节市级一等奖;一位音乐教师被派赴京参演了大型楚剧《中原突围》,该剧目获文化部“五个一”工程奖;大合唱《大行山上》、《黄水瑶》获“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红土地合唱比赛一等奖。2010年省级金奖1个,银奖铜奖11个。
简言之:国家级奖凤毛麟角,省级奖已近半百,市县级奖早已过百了!
钟灵毓秀名流出,古风长存薪火传——这就是前人给大悟楚才人的深刻启示!
特别是大悟高腔皮影、北路子花鼓、大悟善书更是学校首屈一指的艺术品牌。为了使中原民间艺术真正做到原生态地传承和发展,学校与县文联、文化馆、博物馆、楚剧团等单位,建立了系统的“资源共享”网络。
大悟善书这一民间说书艺术近几年也出现在楚才的艺术舞台上。一个艺人一面鼓,一个晚上可说一本书;一手甩竹板,一手又擂鼓,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台下观众欢欣鼓舞!
“北路子花鼓戏”形成于清乾隆盛世,流行于湖北大悟、应山、孝昌和河南省的罗山地区,鼎盛于1939年前后。她来源于民间小调、灯戏、彩龙船,后来又发展为地摊戏。
“北路子花鼓戏”以其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的锣鼓音乐,激情昂扬、地道方言的唱腔、风趣幽默的表演形式,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情节,成为全省众多地方戏剧中的一朵奇葩,而载誉一方。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皮影人物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四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乐器,那敲吹的伴奏,铿锵的唱音、风趣的表演很有吸引力。戏台搭好后皮影艺人就锣鼓喧天打“闹台”,邻近乡村的男女老少,手拿椅凳,腰别一根烟管,拉着家常,集在一起看戏,那浓浓的乡情从谈笑声里传遍了近邻乡里。
在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看“皮影戏”是民间老百姓主要的文化休闲方式,那时每逢农闲或节日,四五个皮影艺人在自家门前寻一处宽敞之地围上一个布幔“搭台唱戏”。(责任编辑:一枝笔写作编辑)